开启质量提升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 发布时间:2015-10-22 08:32:41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质检系统用5年的时间,彰显了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生命力。从一组组令人欣喜的数字里,从一个个令人惊讶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了质量的魅力。从企业的加速发展中,从行业的转型升级中,我们体会到了提升的活力。
而对于很多为之倾注了心血和汗水的质监人来说,这项工作最大的感受是——“很有成就感!”、“感觉特别有奔头!”应该说,之所以大家觉得有成就感,是源自于产品质量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提升;之所以大家感觉有奔头,是因为明确了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找准了凸显监管职能的着力点。
之所以质检总局选择在这个时候召开全国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一方面提醒大家,经过5年的探索,是时候对已经开展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开启质量提升工作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了。
下一个五年,质检系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质量提升工作的成效?做好质量提升工作,各地质监部门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来听听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怎么说——
衡量工作成效需要四把“尺子”
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质量提升工作的目标就是提升质量。但实践证明,质量提升工作,从质量出发,却不止于质量。多个地方的成功经验表明,要衡量质量提升的成效,需要4把“尺子”。
第一把“尺子”是产品质量,这是最直观和显而易见的成效,也是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基本目标。无论是平乡的童车、嵊州的厨具,还是葫芦岛的泳装,通过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其产品合格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平江童车产品合格率从2011年的77%提升到2014年的92%,从“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可以说是打了一场“翻身仗”。再比如仅用了一年,山东寿光防水卷材的产品合格率就从去年的82%提高到了95.1%,进步十分明显。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质量管控水平的提升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而对于社会来说,高质量的产品意味着在相同使用条件下寿命更长、耗能更低,最终必然带来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从这个角度来说,质量提升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和产业提质增效,也有利于全社会节能减排。
第二把“尺子”是龙头企业。从11个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的建设情况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区域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同时,涌现出一批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上走在前列的龙头企业。比如温岭童鞋产业,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了质量提升的企业梯队,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和技术储备,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践证明,做大龙头企业,对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是要采取典型引路、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实现“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做大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经济”的目标。
第三把“尺子”是市场地位。质量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产品质量是扩大市场占有率最好的助推剂。就消费品而言,即使看似微小的质量差异,也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悬殊。通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各地质监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引导企业全面导入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发挥“良币”的作用。比如说,今年上半年,湖北随州专用车在全行业都不景气、产量下降40%的情况下,产销量依旧保持良好增长势头,靠的就是随州专用车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这也是质量提升工作带来的正能量。
第四把“尺子”是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是贯穿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灵魂。据专家估算,我国制造业每年因质量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700多亿元,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污染治理等带来的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各地的实践证明,质量提升行动有助于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在宏观层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微观层面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以温岭童鞋产业为例,企业数量一年多的时间就减少34.8%。伴随企业数量的减少,产业销量和效应都有明显增长,从过去的“小乱散”逐步迈向集约化、大型化、产业链条化。
着力点是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就实现了全美接近60%的产出。而目前质检总局批准的11个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也都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
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战略支撑。推进质量提升,就是要紧紧抓住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这两个着力点,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这几年的经验证明,抓住主导产业搞质量提升,可谓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瞄准产业集群搞质量提升,绝对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质检总局要求,各地在进一步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建设进程中,要结合区域实际,深入调查地方支柱产业、产业聚集区的质量状况和突出质量问题。突出重点,规划一批集中开展质量提升的重点产品、产业和区域。建立总局和省局两级培育和创建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的工作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实施质量综合治理,创建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通过标本兼治、扶优治劣,监督与服务并举,提升企业质量管控水平,提升区域产业质量整体水平。推动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部门监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提升共治格局,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各地质检系统要以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抓好“四个一”。
一是绘制好一张图。抓质量提升首先要对区域内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做到心中有数。各地在质量提升行动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绘制出区域内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分布图,做到产业底数清、企业情况明。对于产业分布量大面广的地区,要花大气力逐个调查,逐个研究,全面掌握产业分布的真实情况,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开展各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各地质监部门要对产业集群中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和薄弱环节,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认真分析,查找症结,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有效应对质量风险、开展质量提升、推动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依据。比如,在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中,质检总局联合多部门共同搭建了质量提升信息平台,与工信部与电器工业协会发布电力电缆原材料成本信息,就是一个“牵住牛鼻子”的好办法。
二是制定好一个规划。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区域的质量提升规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方针、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到分阶段部署,按计划实施。要做好质量提升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相关规划的衔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分步骤实施。
三是建设好一批示范项目(区)。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通过培育和创建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共同帮助产业聚集地区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借助质检部门的职能优势,增强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示范、引领和带动整个产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四是实施好一个考核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是推动质量提升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对质量提升的考核,要以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为主线,以推动经济质量、消费水平、生态环境等工作上台阶为目标,不断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要加强对过程的考核,对考核项目实施跟踪问效,做到“结果控制”与“过程管理”相统一。
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紧紧抓住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这两个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分类监管、监督抽查、生产许可、风险监测以及强制认证、缺陷召回、执法打假、问题约谈等措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政策约束、标准规范和市场引导的作用,推动解决突出质量问题,大力培育一批效果好、叫得响、影响大的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充分展现质检部门抓质量提升的成果,努力实现提升一类产品、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要重点处理好“四对关系”
与常规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不同,质量提升工作涵盖面更广、涉及范围更宽、手段与措施也更多样。这就要求各地质检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分清主次,找准重点,否则就容易走进“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的误区。
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在开展质量提升工作时,一定重点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管”与“服”的关系。开展质量提升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发挥产品质量监督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管”与“服”不是简单的“白脸”和“红脸”,两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监管就会缺少高效服务的贴近度,没有服务,就会出现监管的盲目性。讲监管,不是撇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为监管而监管;讲服务,也不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由,为质量违法行为开绿灯,对地方保护视而不见。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监管与服务同步,真正把监管过程变成“为民服务、为企解难”的过程,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新是指创新,旧是指坚持。坚持与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坚持基本经验,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敢于开拓创新,则有利于保持工作的活力。近几年来,质监系统在质量提升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质量提升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和完善,做到在发展中有新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质量提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新特点新规律,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和实践上的新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开展质量提升,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标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是治标的深化和发展,二者互为联系、相互促进。我们必须科学统筹,把治标与治本内在地统一起来,贯穿到质量提升工作的各个环节。产品的质量问题之所以禁而不止、打而不死,往往与重视治标、忽视治本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注重治标的同时,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本上,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堵住源头,消除隐患。要通过标本兼治,真正让中国好产品在市场中如鱼得水,让伪劣产品寸步难行。
四是要处理好“干”与“喊”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光喊不干不行,光干不喊也不行,要学会连喊带干,做到干到实处,喊得恰当。所谓“喊”,就是加大宣传力度,主动曝光问题产品、问题企业和问题区域,主动策划展现质量提升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活动,主动引导媒体宣传,扩大质量提升工作社会影响力。所谓“干”,就是实打实地去做,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喊”与“干”缺一不可,只有干得到位,喊得恰当,才能真正提高质量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强调,质量提升绝非是一日之功,要建立质量提升长效机制,更是需要长期的努力。下一个五年,质检系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政策牵引、监督检查、执法打假、技术支撑、行业自律和典型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凝聚多方力量,进一步凸显工作成效,让质量提升永远都是进行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彭燮采写)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