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绘就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曲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会议提出支持其“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国有大行的经营情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行)2023年成绩单于近期出炉: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3.88万亿;线上个人用户数5.43亿户,“双子星”月活用户(MAU)超2亿户;“建行云”算力规模达六年前的7.6倍……这一切的背后,源于建行践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不断深化新金融行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一场马拉松,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更好统筹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域、发展和安全,防止经营目标单一化、片面化、短期化,实现稳健、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行董事长张金良在该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称。
以“稳健”谋发展 核心指标均衡协调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就银行百年历史来看,“跑得快”不如“跑得稳”,银行经营比的是行稳致远的定力和耐力。
“2023年,建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经营数据表现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张金良说道。
长期以来保持业绩稳健的建行,2023年度实现核心指标均衡协调,展现“稳中求进”价值韧性。一是规模增长“稳”,结构调整“进”。2023年末,建行资产总额38.32万亿元,增幅10.76%。核心资产保持合理增长,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3.08万亿元,增幅12.64%,占资产总额比重较上年提升1.00个百分点;债券投资9.39万亿元,增幅13.02%,占资产总额比重提升0.49个百分点。负债总额35.15万亿元,高质量负债持续拓展。吸收存款27.65万亿元,增幅10.52%。
二是盈利能力“稳”,发展质量“进”。2023年,建行实现净利润3324.60亿元,增幅2.34%。平均资产回报率0.9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56%。推动ESG和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全行经营管理,共享多元价值,助力改善民生,推动低碳转型,明晟ESG评级跃升至AA级。
三是风险防控“稳”,科技运用“进”。织牢织密风险防控网,不良贷款率1.37%,拨备覆盖率239.85%,有效发挥国有大行金融稳定器作用。“蓝芯”运营平台建设圆满收官,为金融市场资产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作为首家商业银行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流动性风险技术实施”奖项。
以“专业”为支撑 三大板块融合发展
“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有饭吃。”这句话是银行业广为流传的名言。在银行业务同质化、同业内卷加剧的当下,如何实现业务高质量发展?
就建行来看,该行持续推进公司金融、个人金融、资金资管三大业务板块融合发展,形成跨板块、跨区域、跨条线协同能力,综合化一体化经营成效卓著,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对公业务是建行穿越周期支柱之一。2023年,建行公司传统业务与“第二发展曲线”共同发力,资产端注重量价险统筹平衡,负债端强化资金承接和循环经营,公司机构客户1082万户,较上年增加147万户;公司类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境内公司类贷款和垫款13.23万亿元,增幅20.01%。
支持重点行业方面,建行持续加大制造业、涉农、幸福产业、供应链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投向制造业贷款2.70万亿元,增幅20.47%;民营企业贷款5.40万亿元,增幅21.39%;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2.24万亿元,增幅52.14%;扎实服务科技金融,创新运用科创评价工具,持续加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贷款1.53万亿元,增幅24.13%;有力支持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公司类贷款新增超1.3万亿元。
个人金融业务来看,建行形成多点支撑的零售信贷业务结构,巩固零售信贷第一大行地位,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占半壁江山。具体的指标来看,2023年,建行境内个人存款14.87万亿元,增幅13.70%;个人全量客户达7.57亿人,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18.50万亿元;境内个人贷款和垫款8.68万亿元,增幅5.33%。
与此同时,建行深耕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线上生态,2023年末,线上个人用户数5.43亿户,“双子星”月活用户(MAU)超2亿户,日活跃客户规模达2600万户,当年金融交易客户1.78亿户,保持同业领先。
资金资管业务方面,建行实施同业客户分级分层分类管理,截至2023年末,金融市场业务资产规模超10万亿元;托管规模突破20万亿元;打造“健养安”养老金融品牌,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生态“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初见成效。
以“价值”为导向 纵深推进新金融行动
金融向善,义利合一。作为国有大行,建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诠释金融为民的责任担当。
从深化“三大战略”,到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绿色金融,再到上线智慧政务、推进数字化经营,建行践行着鲜活生动的新金融行动,讲述着温暖动人的新金融篇章。
普惠金融方面,2023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04万亿元,增幅29.40%;普惠金融贷款客户317万户,较上年增加64.74万户;“小微快贷”新模式产品累计为472万户普惠客户提供贷款支持12.80万亿元;迭代升级“建行惠懂你”4.0,由信贷服务加速向普惠金融服务生态转型。
在住房租赁方面,建行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支持力度,住房租赁基金累计签约收购项目25个,资产规模118.89亿元;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余额3,254.48亿元,增幅34.38%;REITs试点取得突破进展。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建行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增幅41.19%;发行多笔绿色债券,发行金额折合人民币超240亿元。
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建行统筹做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完善“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约35万个“裕农通”服务点“聚点成链”覆盖全国大部分乡镇及行政村;助力乡村治理,打造“阳光三务”(党务、村务、财务)特色平台;涉农贷款余额3.82万亿元,增幅27.11%;涉农贷款客户394.53万户,增幅24.48%;以“强县做强行”加强经济强县金融服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科技”赢未来 数字化赋能精益运营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
纵观银行业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由技术创新引发的金融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在金融实务中的应用深入,近年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科技正在加速赋能银行业发展。
就多项指标来看,建行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加速前行,位居同业前列。2023年,建行金融科技投入250.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5%,保持稳步增长;自2018年4月推进金融科技战略以来的六年间,建行金融科技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金融科技人员从6983人增长至16331人。
2023年,建行积极践行金融科技战略,夯实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业技融合和敏捷交付,赋能全行高质量发展。从“建行云”品牌,再到“方舟计划”,建行从未停下对新技术探索的脚步。
“科技将改变银行的未来。”建行金融科技内能不断增强,“建行云”算力规模达463.34PFops,是六年前的7.6倍。集成银行核心业务能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中台能力及金融级安全能力,对外发布三大类10个云服务套餐,推出“云霄”生态合作伙伴计划,推动“建行云”成为用户首选的金融业云服务品牌。
数字经济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以提升客户体验和为员工赋能减负为目的的金融大模型应用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聚焦金融大模型在业务场景的应用落地、促进员工工作模式转变、奠定人工智能时代竞争优势三大目标,建行实施“方舟计划”,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客服、智能运营、智能风控等场景的应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24年是建行成立70周年。“70岁”的建行将以穿越周期的长期视角、守正创新的专业视角、见微知著的“人民”视角,努力开拓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锚定做优做强,在新时代构筑起属于自身的竞争新优势,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