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财经 > 美股 > 海外市场 > 正文

字号:  

中国休市全球股市跌得也够呛

  • 发布时间:2015-09-06 16:42: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杨菲

  然而事实说明,在这没有中国“溢出效应”的三天,全球股市的表现是差得不得了——截至周五收盘,标普500指数跌幅达1.53%,报1921.22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达1.66%,报16102.38点;纳斯达克综合指跌幅为1.05%,报4683.92点。此外,欧洲Stoxx50大跌2.75%;日经指数亦重挫2.15%。同时,华尔街更是开始盛传,“风险平价”、CTA为代表的主流量化策略开始的被动抛售可能是造成美股等恐慌式抛售(panic selling)的原因。

  欧美日以及新兴市场股市普跌究竟和中国有多大关系?各国的内部风险因素又要负多大责任?

  9月2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以“中国疲弱数据拖累美股大幅下跌”的分析文;9月3日恰逢中国股市休市三日,彭博又发表了颇具戏谑意味的文章——接下去的113小时中国股市休市,全球股市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sigh of relief)。

  然而事实说明,在这没有中国“溢出效应”的三天,全球股市的表现是差得不得了——截至周五收盘,标普500指数跌幅达1.53%,报1921.22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达1.66%,报16102.38点;纳斯达克综合指跌幅为1.05%,报4683.92点。此外,欧洲Stoxx50大跌2.75%;日经指数亦重挫2.15%。同时,华尔街更是开始盛传,“风险平价”、CTA为代表的主流量化策略开始的被动抛售可能是造成美股等恐慌式抛售(panic selling)的原因。

  资深美股交易员、清溪资本合伙人司徒捷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尽管中国因素不可忽视(中国需求对全球市场影响不小),但各国的内部风险仍是关键,尤其是多年QE透支了美股增长空间,因此如今美股遇到拐点而出现回调,而程序化交易、中国因素只是辅助原因。”

  中国式溢出效应究竟效力如何?

  客观而言,中国经济数据对全球的影响不可忽略。

  当前,全球需求不足,这体现在国际贸易数据疲软,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市场,其不断崛起的中产阶层体量庞大,可谓全球消费的火车头。根据摩根士丹利测算,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占全球的38%,较之2010年上升23%。

  因此,如果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将拖累中国消费,从而对美国大型跨国企业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西方理论认为,股市即代表经济,如美国GDP的较大一部分皆体现在股市之中,而中国真正投资股票的人数比例仅约10%,且股市在中国GDP中的占比也较小,因此A股暴跌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基本面。

  《华尔街日报》也引用交易员观点称,导致美国股市大幅抛售的原因就有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8月从7月的50降至49.7,为2012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另外,根据财新传媒和研究公司Markit数据显示,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8月跌至逾六年低点。

  美股剧烈回调中国因素被夸大

  尽管中国因素不可忽略,但其是否扮演了拖累全球市场的主角?这一点似乎有失公允。

  “美国处于加息周期,而同时新兴市场和美国股市的价格已经被推倒高位,投资人就会对其增长抱有更高的预期,但不断放缓的全球需求可能根本无法达到该盈利预期,因此美股的此轮剧烈下跌就是在遇到经济拐点后的迅速回调。”司徒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9月2日,摩根士丹利下调了对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的增长预期,降幅为3%,从原先的2275点下调至2000点,这主要出于对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预期走高以及美联储至2016年将加息数次的考量。此外,大摩预计远期市盈率(PE)将从此前的17.2降至16.6。

  此外,作为纳斯达克指数“领头羊”的苹果公司对该指数的影响巨大,各界更是在猜测——9月9日即将问世的iPhone6s能否再度支撑起苹果股价?

  司徒捷也表示,“从产品而言苹果仍是优质的,但关键在于中国市场的增势是否还能像iPhone6时那么强劲;值得关注的是,苹果CEO库克(Tim Cook)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明显削减,这代表苹果已经看到了需求端的某些变化,因此不再盲目投入;而从交易角度而言,苹果的技术图已经完全破位,苹果股价当前已在200日均线下方运行。”

  量化交易也害惨了美股?

  此前,程序化交易因为中国A股巨震而背上了骂名,被指为“助涨助跌”,而近期这种声音似乎也散布到了华尔街。

  知名对冲基金公司欧米茄(Omega Advisors)的创始人库珀曼(Lee Cooperman)在本月初在至投资者信中表示——中国经济急刹车以及美国加息前景不确定性上升,都可能是原因,但还不足以解释美股为何出现如此大幅度的震荡。

  库珀曼认为,类似桥水基金这种使用“风险平价”策略( risk parity)的基金以及CTA(commodity-trading advisers)为代表的主流量化策略开始的被动抛售是导致美股巨震的原因之一。具体则是因为技术性买卖势力大过根据基本面来操作的势力,使得美股正面临的明显风险,且这些采取量化交易策略的机构恐怕会在未来进一步加速抛售美股。

  对此,司徒捷仍认为需要厘清本和末的关系,“程序化交易本来就易于推波助澜,但只要在合规范畴中就可以自由展开交易,抛售的最初触发因素仍是‘股市增长拐点已至’。”

  谈及美国对于期指的态度,司徒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对于诸如数十亿的仓位较大的共同基金,其通常长期持有股票,因此必须通过期指来套期保值。当前中国A股的问题在于,其为T+1,又设有涨跌停限制,而期指是T+0,且此前并无任何限制,因此这种期现不对等的状态等同于人为地创造了套利空间;相比之下,美股和期指都是T+0,如果看形势不妙,投资者可以在几分钟内全部撤出,因此这种制度设计使得美国不太可能通过期指助涨助跌,或通过期现套利来获得较大利润。此外,美国有70%以上的机构投资者,专业性亦使得套利空间受限。”

  腹背受敌新兴市场承压

  除了欧美市场,各界认为中国因素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尤其突出,那么各国本身的脆弱性又是否更为严重呢?

  就近期情况而言,市场认为马来西亚、巴西等新兴市场的状况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极为类似,尤其是马来西亚近期已经将08年以来积累的外汇储备全数耗尽。截至上一个交易日,印度孟买指数下挫2.18%,巴西股指下挫1.83%,墨西哥股指下挫1.25%,韩国成分指数下跌1.54%。

  “当前还有两点和1997年并不一致,即目前中美两大增长引擎的动力已经不足,这也造成了新兴市场近期的波动加剧。”司徒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将时钟拨回1997年危机之时,中国当时并未开启房产牛市,直至1998年后才开始助推房地产发展;此外,1997年美国的互联网技术尚未腾飞。此后几年间,中国经济因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而加速增长,美国更是因为科技的更新换代而不断跃进。

  “然而,中国房产当前已经降温,近年来美国的科技产业并未出现划时代的进步,因而无法实现升级换代。即使是这几年最火爆的是社交媒体,其对生产力的拉动作用更是有限,有些更是浪费了不少工作时间。”司徒捷指出。

  他也认为,“如果这两个经济火车头与1997年相比已经完全丧失动力,未来几年全球因去杠杆而需求不振、零利率环境导致风险缓冲空间丧失,未来的全球增速的确令人担忧。”

  就内因而言,新兴市场自身的债务等问题也导致其股市、汇市在近期出现剧烈波动。

  东证期货大宗商品分析师元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一般来说,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阶段,会逐渐打破新兴市场的平衡。如果某个新兴国家的外债占比过高,美元利率的提高会逐步增大其还款难度,加上经常账户为负,需要不断借新还旧,或是依靠外部资金流入来缓解债务问题。”

  然而他也指出,“矛盾之处在于一旦美元利率和本国利率之间差值达到一定幅度,外部资金就会选择出逃,本国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 但经常账户赤字会加剧,进一步降低其还款的能力,直到央行无力维持汇率水平,本币大幅贬值,以此改善经常账户的情况。”

  当前纵观整个新兴市场,巴西、泰国、印尼、俄罗斯、马来西亚等皆出现了外汇储备增幅低于外债上涨的窘境。不过,近期穆迪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以本币计价的新兴市场主权债务较2000年相比已从50%上升至75%,这将减少这些国家可能受到的外部经济冲击,以及全球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不确定的世界投资标的何处寻?

  纵观全球,“不确定性”和“恐慌”二词可能是当前最恰当的描述,而在这种环境之下,投资策略应该做何调整?

  老牌“债王”格罗斯(Bill Gross)在最新投资展望中指出——现金为王。“由于当前零利率压低了几乎所有资产的实际和潜在投资回报率,因此现金及类现金的资产是非常好的投资品种。”

  无独有偶,也有部分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当前采取的策略是——持有60%-70%现金,30%-40%做空。”

  就债券而言,此前由于避险性质而受到各方追捧的长期美国国债目前可能需要三思。“各国央行出现抛售美债的迹象,再看美国20年以上国债ETF(即TLT),其在上一轮美股大跌时冲到了127,现在又回到了122附近,因此近期长债也有承压迹象,”司徒捷告诉记者,高品质公司债可能是较为安全的选择,但“现金为王”仍是当前铁律。

  此外,根据瑞银投资管理总监办公室发布的投资报告,其中推荐通过欧元区和日本股票敞口加码股票配置。由于全球需求持续增长、货币相对疲软且企业融资成本较低,这些地区的公司盈利正在改善。欧元区盈利开始大幅提速,但还有赶上其长期趋势的空间;企业税下调和日本央行直接购买ETF有利于日本公司。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日本央行通过QE直接从市场买入ETF,其资产负债表可能逐步承压,这也将抑制其进一步支持股市的力度;而欧洲债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增长乏力仍可能利空股市。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