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流动加速的资本意义
- 发布时间:2015-10-31 02:31:07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许维鸿
金秋十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突然提速,无论是对中国“在岸、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还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无疑都具有深远的资本意义。
10月20日,为落实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采用簿记建档方式,成功发行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1年,票面利率3.1%;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作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国家级信用的债券收益率曲线正在最大国际金融中心构建。早些时候的10月8日,有数百家跨国银行直接、间接参与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以下简称CIPS)正式上线运营,加快了人民币跨境结算速度,提高了人民币跨境结算效率,为人民币真正成为全球货币铺平道路。
人民币境外融资市场化和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会加速人民币跨境流动,对于中国的外贸行业是把双刃剑,对国内外进出口企业也是公平的,有些人把CIPS解读为中国应对美国主导的TPP威胁,是“关公战秦琼”般的误读。笔者在对广西、新疆、宁夏等一带一路相关省份的调研中发现,人民币加速国际化对各级政府、外贸相关企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首先,中国外贸领域的宏观经济大背景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已经从过去三十年的“投资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使得贸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币国际化也无法扭转这种趋势,反倒会加速新均衡的形成。
从国际格局上,一个国家的贸易是顺差或逆差,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国家居民储蓄率所决定的,对美国和中国也不例外,中美既是贸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也都面临国内经济的诸多问题,双方都应坦然面对贸易结构的变化,适应宏观经济新常态,进一步推进深层次的国际贸易自由化、提高贸易市场化效率,TPP和CIPS在此目标上是一致的,是中美新型大国均衡的必然合作和博弈。
在国内区域经济层面,地方政府更应考虑如何抓住人民币跨境支付加速的契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落实,加速省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沿边金融改革先行省份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广西为例,9月中旬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异常火爆,人民币由于其稳定的“含金量”,早就成为东盟各国实际上的“硬通货”。
当然,在对广西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的调研中,笔者也发现很多与东盟深化互联互通的隐忧,特别是东盟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的冲击,以及跨境资本合作中的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A股上市公司也并没有明确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板块。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我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所必然面对的,在新疆和宁夏面向中亚和阿拉伯国家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也同样要面对陌生的目标市场和合作伙伴。
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要扭转惯性思维,认识到传统“血汗工厂换外汇”的模式不可持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劳动者实际收入提高、中国消费者全球大采购。归根到底,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正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目标吗?地方政府应该认识到,CIPS便捷了中国人的海外消费,加剧了国内过剩产能的淘汰。因此,只有通过跨境产能合作、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才能把这些跑到国外采购的消费者“请”回来。
还是以广西为例,中国-东盟博览会、西部大开发和沿边金融试验区等诸多优惠政策,将引导地方政府摒弃以往“圈地、给优惠政策、搞房地产”的工业开发区盈利模式,搭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通过引入诸如海湾石油美元等国际资本,引入以军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制造业升级,在中国-东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果如此,东盟各国丰富的矿产、农业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就不再是广西外贸企业的威胁,而是资本市场所期盼的竞争优势。继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后,中国股票市场呼之欲出的“战略新兴板”,需要的正是这种“跨境融资、跨境投资”的上市公司,如果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股票市场同时挂牌交易,这种巨大的产能合作预期,必将开启A股市场又一轮投资热潮。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