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正文

字号:  

从“抢着要”到“找熟人”

  • 发布时间:2015-09-21 03:33: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A股市场迎来了一波“非典型性”牛市,单日成交突破2万亿元、杠杆工具大行其道、百元股瞬间蜂拥等一系列特征与以往的牛市大相径庭。在市场大涨之时,操作灵活、风险偏好较高的私募产品成绩优异,成为“造富者”的天堂,私募产品的销售异常火爆,“抢着要买不着”的现象显著。但当市场深度回调,繁华散尽后,私募销售不得不重新回到“找熟人”的状态,而那些认同私募投资理念、愿意中长期追随的资金也越来越难找。

  一年间从壮大到萎缩

  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由于私募基金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来进行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

  在以往大家的意识里,私募基金规模普遍较小,不过自2014年初实行备案制以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尤其在牛市行情启动后,私募基金积极入场,发行量激增。截至2015年6月30日,基金业协会披露已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有5852家,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429只,私募证券基金的管理规模已达12577.39亿元,突破万亿元关口。据格上理财统计,截至2015年7月12日,管理规模过百亿元的私募证券投资机构共28家,而在2014年一季度自主发行前夜,只有景林资产、重阳投资、青骓投资3家私募机构管理规模破百亿元。

  由于操作灵活,风险偏好较高的私募产品往往能取得相对更为优异的成绩,这也是私募快速壮大的原因。不过在市场出现深度调整的当下,私募更容易遭遇重创。据格上理财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7日,年内已经有928只阳光私募基金终止。另外,来自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有10只产品存活期甚至未超过一个月。

  一家私募公司的总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在市场大涨时,公募奔私是业内普遍现象。但从快速壮大到快速萎缩,我们面临的投资方压力是难以想像的,产品业绩出现回撤后,新的私募产品很难卖出去。”

  回到“找熟人”模式

  正如上面这位私募总经理所言,私募面临的业绩考核压力其实更大,原有的私募产品回撤会直接影响到新产品的发行,私募的压力可见一斑。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探访了多家私募机构后发现,“抢着要追着买”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得不回到“找熟人”的状态中。

  私募的销售主要分三个方式,一是主动接触的私人客户,二是通过券商代销;三是通过第三方机构销售。

  “在市场行情火爆时,公司一个小时就认购8000万元,次日名额便被一抢而空,不少人还托关系买,但也不能轻易买到。”一家明星私募的销售人员萧远(化名)还能清晰回忆起几个月前的火爆景象,他说,“我们3个月的投资期已经实现了20%的分红,自身储藏的优质客户基本上大举认购,仓位目标已经基本达到要求。通过券商或信托等第三方机构销售的规模其实并很大,认购起来可谓一票难求。”

  不过,这些辉煌在当下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今年以来私募行业经历了金融产品从债权向股权的快速转移。在一二季度,不少阳光私募遭遇“秒杀”。萧远向记者表示,“净值下降后,第三方机构、券商那边都卖不出去,新产品很难销售。”他表示,“现在我们靠的是老板的个人魅力,毕竟老板在这个圈子里声誉很好,认得大佬也比较多。私募更强调投资理念,那些认同老板理念的老客户还是愿意做中长线投资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