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仓,也是一种积极的投资态度
- 发布时间:2015-08-15 03:22:34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保资瞭望台
□刘思恩
十几年前,我曾经代表以前的雇主参加过实盘炒股大赛。那时还年轻,刚被委以重任,压力大、心态差,刚一上来不知道干啥好,空仓发呆了半个月。这段时间正巧碰到一波股市大跌,结果我和其他三个持币的机构,在收益率排行榜上雄踞榜首。当时我幸灾乐祸地想,如果能坚持一年空仓,最后拿个第一名,那是多风光的事儿啊!当然实际上倒推到任何一年,如果有30到50个专业投资者参加的炒股比赛,收益率为零几乎是没有可能拿冠军的。这也算股市的魅力之一吧。
但话说回来,只要炒股比赛人数足够多、样本足够大,那么零收益有可能在大多数的比赛里拿个中上水平,这可不是我瞎诌。熊市里空仓的肯定有优势,因为能逆势赚到绝对收益的高手毕竟凤毛麟角;震荡市里,大多数的专业投资机构,其实水平不比业余选手好多少,尤其是那些做投资决策要打几轮报告、说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投资经理,在震荡市大半要吃“正反耳光”;即便是牛市,其实空仓的也未必很惨。一年里超过一倍的牛市毕竟罕见,大多数是涨20%到50%的范围。这种幅度,把两头极端的最低点、最高点掐头去尾,大多数人能满仓赚到其中10%-30%就不错了。要再碰上期间来一两次大波段震荡,好多人就发生亏损了。
比如2015年前七个月,和去年底收盘相比,上证指数最高时涨了60%,最惨时跌了-6%,到七月底大致涨了13%。许多人高位重仓甚至放杠杆,低位爆仓割肉,低位震荡市时又低抛高买,最后大半年一算账,能有正收益就算中上水平了,出现亏损是大概率事件,而拦腰亏一半甚至爆仓破产的案例也不少。
辛勤耕耘不如懒惰空仓,这其中除了交易技巧不佳的问题,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理念,以及对自己认知的偏差。股市很容易放大一个人的野心,也容易放大对自己的认知。看到别人的成功案例,很多人就会幻想自己也能成为炒股奇才——牛市里别人赚钱,我能放杠杆暴富;震荡市里别人被来回抽耳光,我却能高抛低吸把股市当印钞机;熊市里全市场一片哀嚎,就我能挖掘黑马独树一帜。所以许多个人和机构,其实是全市场、全天候,永远重仓的。
然而,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有限,思维也有局限性。比如做惯股票多头的人,完全无法理解崩盘时期货空头的策略和目标,甚至明显的下跌势里小额融券做空都不敢尝试。牛市里养成了习惯持股不动的人,没法在震荡市里做到“人弃我取”,反过来又要及时在技术指标出现“金叉”突破时卖出——这简直要逼他精神分裂!听惯了“讲故事”去炒题材股的人,在市场转入理性时做价值投资就傻了眼,而兢兢业业分析报表的人,来到新兴产业主导的疯牛市场又玩不来“市梦率”高的品种。
所以,除非你是投资天才,或者能做到每天9点到15点人格分裂,股市散场后马上恢复正常回归人世间,否则你一直重仓满仓肯定是下场难看,还不如逼自己一年里有一半时间以上完全空仓持币。另一种方法是,把自己管理的资产分出一部分,强迫自己做一些和股市大盘关联度不大甚至负相关的投资,比如债券、分级基金的A端、海外商品的ETF等。股市盈利足够多时,及时拿出来消费、买房、投资自己和子女的教育,也是成功人士常见的分散投资、保住胜利果实的好方法。
现在股市里金融工具比以前多,但整个群体投资水平却没啥长进。甚至这些年来,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狭隘理念占了垄断地位,个人以为市场参与者整体素质未必比十年前、二十年前好多少。如果市场里一大半人都是读一种教科书长大的,如果一个宏观面或企业微观层面的消息出来,大多数人只有一种解读,或者只允许有一种解读,那整个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就在削弱,风险就在凝聚,实现共赢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尤其今年以来,投资环境越来越复杂,很多现象都是炒股二三十年的老革命都没碰到过的。在这种大背景下妄做预测,把家庭资产或公司资产重仓投入某一类金融资产,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不管在公司里面对老板,还是回家面对太太,我们都要勇敢地承认自己暂时、阶段性的无知无能,不作为也是一种积极的投资态度。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