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眼中的世界秩序
- 发布时间:2015-08-01 00:34:03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孙丽萍
2014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亨利·基辛格在耄耋之年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世界秩序》(World Order)。此书出版后赢得了西方知识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均发表文章力荐此书,希拉里·克林顿也曾发文评论此书,而中信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该书的中译本,以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
基辛格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历史学家与国际问题专家。关注现实,思考历史,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历史中探寻当代国际问题的症结,是基辛格一以贯之的研究路径与写作风格。《世界秩序》顾名思义,是一本观察和思考世界秩序走向的书,但基辛格是以历史为起点展开国际秩序观的多样性,即从历史的角度分别加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转向当代秩序问题研究。其中许多深刻分析和卓越见解,给人以启发。
基辛格开宗明义,在序言中明确提出,从来不存在一个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在世界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各个区域和文明中心都曾有过自己的世界秩序。《世界秩序》一书共九章。基辛格在前七章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论述不同类型的世界秩序的缘起、发展以及它们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各种区域性秩序观的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现存国际秩序的观点和选择。某种意义上,《世界秩序》一书兼具读四本书的功效:国际关系史、美国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理论与当代国际关系问题。 基辛格虽已九旬高龄,却依然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邃的战略眼光,以及见微知著、履霜而知冰至的敏锐观察力。
基辛格之所以强调国际秩序观的多样性,其用意在于提醒西方世界,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心中的秩序方式截然不同,世界广大地区从未完全赞同西方秩序观。在当代其他文明和地区,人们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可能与西方截然不同,必须学会以一种多元视角来考察国际秩序。与基辛格以往的著作相比,《世界秩序》一书对非西方世界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在基辛格看来,当今世界秩序观的危机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西方世界的发展变化。
当今时代能建立世界秩序吗?这是基辛格老先生在书中提出的问题。在他看来,由西方一手建立并声称全球适用的秩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方面,主权国家形态面临着重重压力。欧洲率先走出主权国家的藩篱后也面临着仅仅依靠软实力和价值观是否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困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依然以国家为基础的现实产生了矛盾。另外,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建立起在重大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的有效机制。而美国的领导地位始终不可或缺,但美国扮演领导角色时有时会犹豫再三。那么,应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基辛格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是,他明确提出任何国家都不可以凭一己之力打造世界秩序,美国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拥抱普世价值,同时需要接受其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现实。
作为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探讨与实践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基辛格看来,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平衡。不考虑道德因素的权力计算会陷入到安全困境之中,而不考虑均衡的道德惩戒也容易导致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或仅仅推出容易受到挑战的软弱政策。基辛格指出,对于美国而言,若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秩序中扮演一个负责任的角色,应慎重对待秩序的合法性与权力之间的平衡问题。基辛格在书中呼吁美国必须目标坚定,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同时还需要适应权力变化所带来的非西方世界对西方秩序的挑战。基辛格关于在权力与合法性之间维持平衡的国际秩序观,比纯粹的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更有助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国际秩序。
基辛格在书中关于亚洲秩序与中国问题的分析让人深思。他将亚洲秩序的历史概括为多样性,而将当前亚洲秩序的核心问题归结为对抗还是伙伴关系。其中,他对印度、日本、中国历史与外交战略的分析值得人细细品味。基辛格在书中对中美两国的世界秩序观进行了比较。在他看来,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中美两国在文化、政治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中美承诺通过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唯一出路。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种历史性变化,某种意义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正在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体系和面貌。基辛格所作的《世界秩序》一书是对这一历史性变化做出的解读,是一家之言。我们期待中国学者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期待听到中国学界的声音。
书名:《世界秩序》
作者:亨利·基辛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