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管涛讲述汇改的故事:
新中国,70年。这70年里,沧海巨变,波澜一搅,尽显壮阔。70年来,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革新轨迹,清晰可见。国运更新,渐臻富强,既要总结经验,更要着眼未来,知势、顺势、谋势。值此70年之际,新京报推出“中国经济思变70年”系列评论,邀请经济领域的亲历者和观察者回顾和思考70年间经济领域的风起云涌,为“变”而“思”,因“思”而“变”,更好地观进路、谋未来。
1994年汇改,中国外汇管理新体制的基础设施铺就。银行间外汇市场与银行结售汇市场并存的分层的外汇市场框架,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与监管调控需要。
2005年“7·21”汇改前后,中国逐渐放松外汇和资本管制,不断提高境内机构及个人持汇和用汇便利化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在此过程中,中国外汇市场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国外汇市场体系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改进的空间也很大。下一步,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应继续配合汇率市场化和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以拓宽交易范围、丰富交易工具、扩大市场主体、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监管为重点,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增加外汇政策的有效供给。
见证1 1994年汇改:外汇市场建设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1994年初,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确立了市场配置外汇资源的基本框架。其中,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确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即外汇批发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CFETS)与银行结售汇市场(即外汇零售市场)并存的分层的外汇市场框架,是1994年汇改的重头戏,也是外汇管理新体制的重要基础设施。
作为汇率形成的市场(银行结售汇市场是汇率执行的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之初,采取了有形的组织架构。在上海设立总中心,在主要地区设立分中心,总中心与分中心电子联网,银行是主要参与者,实行集中竞价、集中清算,交易方式类似于股票的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撮合交易。
当时,有人对此感到不能理解,认为这种市场组织形式有别于国际外汇市场的无形组织架构、场外交易,落后于国际潮流。然而,考虑到当时中国发生了经济过热,1993年下半年开始整顿财政金融秩序,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建立以双边授信和双边清算为基础的、场外交易为主的无形外汇市场架构是几无可能的。有形市场、场内交易是现实的选择。
特别是,这种市场架构不仅很好地满足了市场交易需求,还有效满足了外汇监管和调控的需要。相比于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才能做一次全球外汇市场场外交易的抽样调查,中国外汇市场却能够通过中国交易中心系统实时采集外汇市场交易信息。每天央行和外汇管理部门都能够清楚了解境内外汇交易状况,包括哪家银行买入外汇、哪家银行卖出外汇、外汇供求缺口是什么方向以及有多大规模。而数据缺失、信息不对称正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
事后来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1994年建立以来,始终坚持有组织交易平台的市场形态,可以兼容多种交易模式、适用不同的交易工具,打破了场内与场外的传统边界并形成了功能融合。得益于这一长期制度安排,使中国外汇市场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实施中央对手清算,交易后确认、冲销、报告等全球新的监管要求和发展措施方面,具有了独特的便利基础和先行优势。
见证2 2005年汇改: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
现行中国外汇市场建设起步于有形市场架构,但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中国外汇市场发展也逐步与国际规范接轨,2005年“7·2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是主要推动力。到2014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较“7·21”汇改前累计升值35%。期间,中国逐渐放松外汇和资本管制,不断提高境内机构及个人持汇和用汇便利化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和国际化。
在此过程中,中国外汇市场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外汇交易品种增加。由2005年前仅有即期和远期两类产品,扩大至外汇和货币掉期、期权产品,具备了国际成熟市场的基础产品体系(目前仅缺外汇期货产品)。
二是外汇交易主体扩大。“7·21”汇改以来,积极创造条件,有序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入市,银行间市场多元化的分层结构逐步形成。随着境内人民币债券和股票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外汇市场也从封闭走向开放,各类境外机构有序进入境内市场,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形成积极互动。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银行间市场从早期的集中竞价、撮合交易和集中清算模式,逐步发展为具有电子双边询价、双边授信下集中撮合、做市商制度和声讯经纪等多样化交易方式,集中清算、集中净额清算、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等多样化清算方式。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作为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上海清算所作为中央对手集中清算机构,专业化服务功能日益成熟,交易后确认、冲销、报告等业务也广泛运用于银行间市场。
感悟3 配合金融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外汇市场体系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改进的空间也很大。
比如,银行间市场作为汇率形成的市场,交易主体依然是以风险厌恶型的银行为绝对主力,交易主体的同质性较高,容易形成单边的市场,影响市场自主出清;结售汇市场有严格的实需管理,这导致虽然银行间市场没有实需要求,但银行间市场交易主要受客盘驱动,影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由于严格的实需原则,限制了外汇金融产品创新,不利于资源配置和风险规避;受制于交易规则和交易产品的约束,即便有一些非银行交易主体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但不过是把零售业务拿到了同业市场,缺乏价格发现的主动性,等等。
外汇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展望未来,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外汇市场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首先,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市场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新常态后,市场主体主动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其次,随着资本账户加快对外双向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将为外汇市场发展增加新的参与主体并释放新的交易需求。再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使用更加广泛,将促进全球人民币外汇交易,推动离岸与在岸市场的融合发展。
下一步,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应继续配合汇率市场化和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以拓宽交易范围、丰富交易工具、扩大市场主体、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监管为重点,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增加外汇政策的有效供给。
一是拓宽交易范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之上,完善实需交易管理,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交易的套期保值需求,逐步扩大外汇市场的投资交易功能。
二是丰富交易工具,根据适当性原则,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市场有需求、风险可管理的外汇衍生工具品种,便利金融机构为市场主体提供外汇服务。
三是扩大市场主体,继续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境内外汇市场,扩大和便利境外机构参与在岸市场。
四是健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健全高效的外汇市场交易和清算体系,继续推动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上海清算所为重点的交易、清算等金融外汇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理顺外汇市场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
五是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完善外汇市场监测和风险防范,推动《中国外汇市场准则》的执行和落实,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培育市场主体风险中性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管涛(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
(责任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