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日本电子业风光不再?

  • 发布时间:2016-04-12 22:29:30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刘旭颖  责任编辑:罗伯特

  4月2日下午,在夏普位于大坂堺市的10代厂SDP中,台湾鸿海科技公司(富士康)与夏普株式会社正式签署了收购协议。根据协议,鸿海将用34.6亿美元购买夏普66%的股份。对于夏普来说,外部资本的引入确实为其带来了更多生机,但同时也无法否认,随着外资大量持股介入夏普这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日本公司的经营,电子工业——这曾一度令日本颇为骄傲的产业,似乎也已风光不再。

  收购“众望所归”

  鸿海一直有颗收购夏普的心,但却波折不断,2月底还一度暂缓签约。不过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云看来,这不过是商业性的要价行为和细节性谈判。“实际来看还是很通畅的,最后达成了双方比较满意的结果,一个是鸿海要求减少2000亿日元的收购价格,最后减少了1000亿日元;一个是鸿海承诺夏普的员工尽量不下岗,特别是管理层。”

  刘云认为,鸿海收购夏普实现的是三赢。鸿海获得了夏普较为先进的液晶技术,同时也获得了夏普这一品牌的市场商业价值。对于夏普而言,鸿海强大的经营能力和资本实力,也是眼下经营陷入窘境的夏普所急需的。

  第三个赢家则是日本政府,这种收购行为对其同样具有意义。刘云指出,按照“安倍经济学”,日本在宏观层面上要走改革的增长战略路线,实现从以前的生产产品制造业大国向资本大国的转变。“在这一发展节奏下,将不良的电子产品制造业资产剥离出去,并保留资本控股以获取利益,这种方式符合日本的国家战略。”

  当然,鸿海收购夏普后也要面临很重要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着高额债务的夏普一直被部分鸿海高层认为是包袱。

  此外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刘云指出,夏普利润的下降并不简简单单地表现在其账本上,人才的流失、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技术方面的传承甚至于创新,都是鸿海要面对的。

  刘云认为,摆在鸿海面前的问题很实际。如何将鸿海的文化和夏普原先的问题相结合解决所存在的体制内和创新上的问题,如何实现传承并在体制上有所改变,同时又如何实现鸿海所承诺的2~4年内盈利,这些都是艰巨的任务,需要其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资本上、改革上的支持。

  日本不再“保守”?

  不过,与鸿海、夏普和日本政府表现出的“皆大欢喜”,日本电子产业的未来却因此桩收购案令人平添了一丝担心,毕竟此前日本政府对外部资本大幅持股日本公司始终持有保守态度,且日本的电子产业一向在全球颇具竞争力。

  刘云认为,这届日本政府在增长战略中明确表示鼓励外资企业对日本进行投资、建立总部基地,鼓励外国人赴日工作以促进房地产企业等,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对此是“不持否定态度”的。

  事实上,跨国并购是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战略和常见行为,日本企业在国外也常采取并购的方式收购成熟企业来进行投资和布局产业链,日本协力银行在2015年底针对制造业的调查中就详细提出了这一项,并将并购作为一个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从鸿海收购夏普一事中就判定孰强孰弱,若就中日电子产业发展进行对比,那么中国在基础元件的创新和精细化程度上与日本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刘云说。

  可以看到,美的收购了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三洋的白色家电业务也被海尔实际控股,白色家电行业已经不具备“生命力”了,并且正从日本的国家经济中剥离出去,这也是日本该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日本电子工业现在重视的一方面是基础元件,另一方面就是高新技术,这是其他国家不可模仿也不可生产的。“对于白色家电这种利润低、竞争激烈并且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包括液晶、手机制造等,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丧失,也正在逐渐放弃该市场。”刘云坦言。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