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引航北斗 筑梦太空

  • 发布时间:2016-03-31 05:59:3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立项,到22颗北斗导航卫星嵌满天穹;从融入百姓生活,到走向全球组网,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22年艰辛探索,终于以中国标准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北斗问天征程上,镌刻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奋进的人生足迹。

  不畏艰难的躬行者

  选择北斗,就意味着选择了挑战和风险。作为北斗事业的开拓者,那一年,52岁的谭述森离开了奋斗了29载的军事测绘战线,和十几名专家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屋里,开始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这一干,就是22年

  千百年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日月升坠辨东西、星斗高低量远近。进入信息化时代,“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的宿习终于被打破,人类翻开了导航史革命性的一页。

  虽然卫星远在太空,却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等,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美国有GPS,俄罗斯有格洛纳斯系统,其他国家卫星导航计划也相继展开,空间导航领域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从某种意义上讲,谁占据了这个战场的制高点,取得主动权和主导权,谁就能领跑21世纪。

  1994年,我国作出研制发展独立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尚未起步就已落后发达国家20多年的现状、还不够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和人才的匮乏……

  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52岁的谭述森离开了奋斗了29载的军事测绘战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北斗事业。当时的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有两年,曾带领技术团队使用仿制生产的测量装备,首次完成我国西沙群岛大地联测和海上岛礁摄影测量,将西沙群岛的高精度测绘成果纳入新中国地图之中……

  选择北斗,就意味着选择了挑战和风险。作为北斗事业的开拓者,谭述森和十几名专家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屋里,开始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这一干,就是22年。

  横亘在北斗问天征程上的第一道障碍就是没有频率。频率轨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空间战略资源。北斗建设之初,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创造性提出的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赢得了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坚定了建设北斗系统的国家决心。

  多年来,他带领频率协调团队与几十个国家开展了数百次协调会谈,使北斗导航频率占有量实现了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前列。

  他带领团队携手军地科研人员建成了北斗一代,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以他为代表的北斗人,夜以继日并肩战斗,建成的北斗二代系统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谭述森告诉记者,建设北斗,最重要的就是服务普通百姓,服务国计民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如今,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已进入北斗产业时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北斗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交通运输、森林防火、电网运行等几十个重要领域,在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北斗,正在成为世界的北斗。”这是令谭述森最为骄傲的事情。如今,北斗产业开始走出国门,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枝散叶,并率先进入东盟市场:2014年6月,在泰国的3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站启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设及其警务定位示范应用落地;2015年9月,老挝万象赛色塔北斗产业示范园落成;文莱、巴基斯坦也开始使用北斗导航系统……

  年逾古稀的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奔跑着,他要在有生之年让北斗覆盖空间满足更多需要,把北斗位置报告功能扩展至全球,使人们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享受到北斗带来的便利。

  创新路上的领跑者

  谭述森总说:“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对于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有源与无源两种体制结合的技术,西方媒体评论称,“中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火光、雾气和轰鸣声,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直冲云霄。在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支持下,这颗新的导航星直接入轨,进入两万公里的地球中圆轨道。

  捷报传来,谭述森欣慰地笑了:“这是我国发射的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是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1年前,陈芳允院士首次提出“双星定位”的理论设想,但要将这一“北斗计划”奠基理论变成工程实践,好比“麻袋片上绣花”——困难重重:既无雄厚的技术实力作依托,也无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保障;既没有双星高精度定位的成熟理论,也不知道确保定位精度的地面标校站如何分布、要建多少……

  “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谭述森带领团队开始向自主创新要核心技术。

  北斗一代系统建设阶段,谭述森创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工程技术方案,丰富拓展了世界卫星导航理论实践,使我国仅用两颗卫星和地面高程数据库就实现了国土及周边地区的定位服务,使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关键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北斗二代系统总体方案论证时,谭述森发现,一些技术方案存在简单的照抄照搬现象。“科学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此类做法,把面临的开创性、挑战性难题作为攻坚克难课题,提出的集“定位报告”与“连续导航”两种技术体制于一体的总体架构,同时解决了“我在哪儿”和“你在哪儿”的问题。北斗所独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务,超越了常规卫星导航的发展思路,开辟了国际卫星导航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说:“有源与无源两种体制的结合,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中国北斗的优势所在,更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智慧和对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卓越贡献。”对此,西方媒体评论称:“中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在北斗向2020年覆盖全球这一目标奋力前进的路上,年过七旬的谭述森和自己的年龄赛跑:提出了以亚太地区为重点服务区的全球系统星座框架、星间星地一体化融合式自主导航运行模式、近地空间与高空间导航一体化服务等思想,为北斗全球系统研制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他说:“我的‘星龄’才20多岁,我还很年轻。”

  北斗精神的传承者

  多年来,谭述森一直坚持“三不”原则——自己不懂的成果鉴定会坚决不参加;核心观点、主要内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写的论文坚决不署名;没有达到项目指标要求的评审坚决不通过

  北斗星座的“斗柄”永远指向北方,能给人以方向、信心和力量。

  谭述森1942年出生在重庆开县,这里有2000余抗日将士为国捐躯、十四红岩英烈浴血拂晓。这片红色沃土培育了谭述森“国为重”之念,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积贫积弱更告诉他,要为祖国做些什么——

  高考,他选择了祖国当时人才极为匮乏的雷达专业;毕业工作,他投身军旅,从事祖国当时最需要的大地测量仪器研究;年过半百,他又响应祖国号召,无怨无悔地干起了筑梦太空的事业;岁逾七旬,他老当益壮,依旧披甲奋战在北斗事业第一线……

  “在他的心中,事业是国家的事儿,始终是第一位的。”和谭述森相濡以沫48载的老伴儿张玉华说,为了北斗一代,老谭让她提前一年退休;为了北斗二代,她身患甲状腺肿瘤,老谭一天也没停下自己的工作;为了新一代北斗,她更是很少在日落之前看到老谭的身影……

  谭述森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系在一起,即便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他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改材料、审报告、开研讨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办公室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手稿,就连出差途中,他也不偷半刻闲,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思考的灵感。这些年,仅记下的笔记就有300多本,连他的小孙子都好奇地问,“爷爷,您怎么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啊”。

  大家都清晰记得这样的情节:送审的学术论文或设计报告,谭述森在每页空白处都会写满修改意见,或附上几页纸,小到文字修改、观点引用,大到研究方向、结构调整,都会详细标注。不少年轻的机关干部和基层技术人员时常感到“受宠若惊”。

  “自己不懂的成果鉴定会坚决不参加,核心观点、主要内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写的论文坚决不署名,没有达到项目指标要求的评审坚决不通过”,这是谭院士一直坚守的“三不”原则,这么多年谁都不能破例。

  1998年深冬,北斗关键技术对接联调在石家庄如期展开。谭述森带着几十人连轴转了两昼夜,对接不上不说,还找不到原因。饿了泡方便面,实在太困了就裹件大衣眯一会儿,连发高烧也顾不上休息,整整一周,7个昼夜,技术隘口终于打通了,谭述森的头发却白了许多。

  2009年年底,谭述森带队评审北斗应用系统用户机设备研制方案。某单位方案中一些内容没有达到项目要求,有的人说情:“这个单位是我国卫星导航研究拳头力量,实力雄厚,没有问题。”会上也有人认为可以先通过再修改。“既然是评审,就必须以上报文字材料为评审依据。”谭述森还是坚持投了反对票。

  2010年,总站组织星地对接试验总结会。在测试卫星链路时延时,测试组发现测试结果与理论结果差了5纳秒,且多次复测仍找不到原因,考虑到对卫星正常运行影响不大,便未深究。“航天工程,任何一个瑕疵都不能放过。”谭述森发现后立即中止总结,明确要求什么时候问题解决什么时候再开总结会。

  与这种对待工作和学术的高标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谭述森对生活的低调简朴。一个白色塑料保温杯用了10多年,杯身花纹早已模糊不清,手柄都磨得泛黄了,可就是舍不得扔;按标准,谭述森出差明明可以坐头等舱,可他常要求坐经济舱,因为要省出更多的经费用在科研上……

  身为专家,谭述森从来不缺少荣誉。然而,当每次把荣誉捧在手上时,他总是不安地说:“荣誉是给予北斗的,给北斗这个团队的,我只是其中一员。”就连当选院士后单位挂起的庆祝条幅,也被他再三要求撤了下来。

  谭述森常说,他们是时代幸运儿,背靠坚强后盾,根植祖国大地。谭述森忘不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组织再难没让北斗难:经费再少,也要向北斗倾斜;装备再缺,也要紧着北斗用;要人才,哪怕只有一个也要放到北斗……谭述森说,这是组织对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关怀。

  “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这是我国一代代北斗人在长期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实践中,用智慧和心血所培育的北斗精神。在谭述森心中,北斗不只是导航卫星,北斗精神早已成为他的人生导航;在北斗人心中,谭述森不只是北斗开拓者和建设者,更是他们的人生北斗,校其方向,为其导航。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