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僵尸企业”挤占信贷资金存隐忧

  • 发布时间:2016-03-31 00:29: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流动性相对宽松是一个总体感觉,资金有的沉淀到设备厂房,有的绕在三角债中,不少被一些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冻住了,没有流动起来,周转率低。”一位银行系统内部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这样的现象在经济下行期间越来越普遍。一方面,从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以及新增贷款等数据来看,进入到实体中的资金量并不少;另一方面,由于“借新还旧”类贷款所占比重上升,以及大量“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金形成资金沉淀,资金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背后可能引发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关注:在对实体经济更为谨慎的同时,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更为明显。

  乏力 “借新还旧”贷款难撑实体扩张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去年年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13.3%,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15.2%,均比2014年年底有明显增加。与此同时,2015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14年多增1.52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3.1%,比2014年高11.7个百分点。

  这种态势在今年也有所延续。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信贷达到2.51万亿元,创下单月最高纪录,随后2月降低到7266亿元。尽管流入到实体中的资金量并不少,实体经济却一直复苏乏力。能源局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这也与近日发布的工业运行数据相吻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比2015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没有真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有的企业从银行贷了款,但面临还款困难,不论从监管的导向还是银行的实践来看,银行对这样的企业都不好贸然抽贷,操作很多都以“展期”为主,但是这种用于“借新还旧”用途的贷款虽然也形成银行的新增贷款,但和实体经济的扩张实际关系并不大。

  虽然难以确切地统计数据,但业内人士表示,“借新还旧”类在新增贷款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尤其是经济形势不好,一些依靠“借新还旧”维生的企业会更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借新还旧”类的贷款背后掩藏着巨大的风险。

  一位商业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借新还旧”也分很多不同的情况。如果这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并未发生整体下滑,只是银行自身经营不善,那么企业未来还上这笔贷款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是这个企业本身所处的行业就不行了,那么即使银行今年给它续贷,但是这个企业明年极有可能还是无法还款。”该人士说。

  病因 资金沉淀“僵尸企业“形成资源挤压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资金不论是以续贷的形式,还是以新增的形式,若投放到这类丧失生存能力的企业中去,都可视为是一种资金“沉淀”和“占用”。看起来,资金是输血到了实体,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地再次流动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M2增速目标定在13%,业内认为,这表明货币政策可能仍将维持一定的宽松力度。前不久,央行再次宣布降准,自2016年3月1日开始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实际上,从2014年末开始,央行一直执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多次降息降准。另外,央行还多次定向降准,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滚动释放流动性。

  但是,也有银行业人士感叹,流动性相对宽松是一个总体感觉,资金有的沉淀到设备厂房中,有的绕在三角债中,不少被一些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冻住了,没有流动起来,周转率低。

  “僵尸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源的现象早已被诸多业内人士所警示。

  “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地方上有企业本身已经不行了,欠了好多银行债务,地方政府也会出来斡旋,希望银行能够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继续对其授信。从我们银行的角度来看,我们如果真的停贷的话,企业为了生存,就想办法从其他渠道融资,那样成本更高,企业反而死得更快,银行一分钱都拿不回来。”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某地分行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不良率考核的高压之下,这种持续的资金投入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证大集团总裁助理兼私募投资总监谈佳隆对记者表示,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保护主义的政策,使得当前大量“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占用了“廉价”的信贷资金却不产生效益,周而复始地借新还旧来输血已经成为常态。银行为了补偿利差收益损失,不得不向中小企业提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这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久拖不决的根本原因。

  转向 银行资产配置偏好改变明显

  实体经济不振,沉积资金不仅降低了资金的流速,而且改变了银行的风险偏好。某大型国有银行信贷部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总体而言,在银行不良率普遍有所上升的情况下,目前银行确实放贷会放慢一些、慎重一些。在他看来,我国间接融资比例整体较高,在面临经济周期波动时,以企业为代表的债务人经营情况恶化,其债务作为其仍要支付的义务,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因此,企业希望依靠续贷翻身;而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则持审慎态度,希望尽早离场。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剧经济关系的局部波动。

  一方面,除非上文所提及的“不得已而为之”,几乎所有的银行对不良率较高的地区、行业和客户都采取收回或压缩措施。记者采访多家商业银行人士获悉,对于钢铁、煤炭、造船等过剩产能行业的授信,几乎所有银行都严格限制准入。

  “对生产型和制造业企业,连续经营又没有盈利能力的、现金流为负的企业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也会视不同的情况差别对待;若是未来转型当中被淘汰的企业,我们要加大退出、减退的力度,尽量地不要让它在我行形成呆账和损失。”中信银行副行长孙德顺日前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另一方面,在对实体经济更为谨慎的同时,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更为明显。曾有业内人士测算称,过去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表内存款,其主要投向大约90%是贷款,剩余10%左右投资在债券市场。而在银行理财的时代,其资产仅有35%以内可以配置在非标资产(贷款),而其余65%以上都必须配置在资本市场。平安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认为,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路径主要有结构性配资、两融收益权回购和收益互换、股权质押业务和定增及员工持股等,这四类相加合计规模保守估计在1.1万亿元左右。

  曾刚表示,经济下行周期,实体企业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资金配置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改变。“在实体不好的情况下,不能压着银行一直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去放贷,银行的钱有冲动流入到资本市场,去追求更高的回报。”他说,这种“脱实向虚”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实体经济的调整还未结束,实体的投资机会不够明确,而在去库存和去杠杆的过程中,实体又将产生新的风险。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