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陷阱看好“电子钱包”
- 发布时间:2016-03-30 08:29:54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信息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享受网络为生活带来的各种便捷。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我们在享受这种便捷的同时,还要有网络安全意识,警惕各种各样的网络陷阱和骗局。本期,我们整理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网络陷阱,希望能帮助大家规避风险。——编者
1
各种二维码不要随便扫
微信扫二维码如今已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这里面或许也会有猫腻。有一些不法分子,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生成器上,生成“有毒”的二维码,利用这些二维码将木马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私人信息。因此,切忌为了蝇头小利,到处扫二维码。
案例:厦门的王小姐在一家网店挑选了一件毛衣,卖家向她发送了一个二维码,称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可获得红包。她扫描后发现红包界面并未出现,急忙联系卖家,可卖家已下线。不久后,王小姐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王小姐立即报警,警方调查后证实,该二维码中含有木马病毒。
2
下载APP当心被恶意“吸费”
智能手机最多的就是APP,但一定要到正规渠道下载,因为它有可能在后台执行“吸费”的程序,私自发送扣费短信,拦截扣费提醒短信,自动下载付费程序等方式扣取用户费用。业内人士建议,最好定期用安全软件给手机体检、杀毒,这会大大降低手机被吸费木马感染的危险。
案例:今年的央视“3·15”晚会重点关注手机APP吸费、扣费严重等问题,其中抢票快手、方块相同连连消、疯狂的小鸟、欲望影视等多款APP遭曝光。这些APP内置恶意插件,用户使用过程中,直接忽略“显著提示”、“两次确认”等消费提示规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吸费,一次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
3
抢陌生人的微信红包要慎重
在红包经济火爆的大环境下,免费红包已成为一种热门诈骗类型。骗子一般利用朋友圈、微信群散播高额“红包”引人上钩,受害人在领取“红包”前会被要求关注微信号或填写个人重要信息。所谓红包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盗刷软件,你领多少钱就会被盗刷多少钱。
案例:近日,北京市民李女士在一次微信抢红包时,因误信链接被骗万余元。事发前,李女士被朋友拉进一个陌生人的微信群,突然群里有人发红包,她就习惯性抢了一个,点开后显示中了200元现金礼包,但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才能提取现金。李女士填完后收到了申请提现的验证码短信,根据提示输入验证码后,银行卡中的一万多元钱被转走。
4
公共场合的免费WiFi要慎用
现在大家的手机都离不开网络,各种各样的公共场所也都设置了免费WiFi,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一些名称可疑的WiFi,建议不用或慎用。因为它很有可能就是木马病毒。
案例: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黑客利用虚假WiFi窃取公民信息的行为。据介绍,如果持卡人使用WiFi后,可能会被非法分子植入木马病毒,从而被盗取移动终端内的银行卡信息。除此之外,不法分子还会把正规网站的网址“绑架”到自己的非法网站上,持卡人使用其WiFi网络,页面会跳转到一个高度仿真的假网站,如进行网络支付,可能导致卡片信息泄露。
5
注销手机号要撤销支付宝绑定
常有网购达人把银行卡、支付宝、手机号绑定在一起,弃用手机号时,又没能及时取消这些绑定,从而发生账号被盗刷。因此,在弃用手机号时,一定要把这些程序删除干净,防止安全隐患。
案例:凌先生最近收到了银行发来的一条短信,称银行卡支付4笔消费,共计6000余元。凌先生立即报警,最终警方根据转款、消费记录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胡某并将其抓获。原来,凌先生的支付宝账号是自己曾用过的手机号,弃用该号码后,没有改变支付宝的绑定手机号。而胡某正是该号码的新使用者。胡某用这个手机号注册支付宝时,发现该号已被注册,于是便用该手机号找回密码并更改,再通过支付宝关联的银行卡进行了转账操作。
6
不要随意点开短信链接
收到任何陌生人发来的短信链接,千万不要随意点击,当心骗子捣鬼,让您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有关人士提醒:如果不小心点了这些链接,安装了一些软件,应立即卸载软件并使用手机杀毒软件彻底杀毒。如果删除不掉,就马上关机,然后找专业人士刷机。
案例:过年期间,北京的谢先生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其内容是:“XXX,同学聚会的照片传到网上了,自己去看吧”,并附上了网址。谢先生点开之后发现,并没有内容,而自己银行卡里的钱被盗刷了。他报案后才发现,这是一条木马链接,犯罪嫌疑人使用这个木马链接,让手机用户点击安装这个apk软件以后,手机就中毒了,然后嫌疑人就可以将手机上的短信内容照片还有通讯录等所有的信息他都可以提取,从而让受害者遭受重大损失。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