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权结下“法律亲”律师成了“贴心人”
- 发布时间:2016-03-22 07:31:17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付伟
对于广东省韶关市韶大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崇天来说,刚刚过去的猴年新春,各式拜年信息照例塞满了手机屏幕。而一堆祝福里,谢崇天最看重的,还是来自仁化县周田镇村民的问候。“没有你,我们家的承包地恐怕又要成为一笔糊涂账了。”在谢崇天看来,寥寥话语,却是对他这个驻村律师的最高奖赏。
“涉农纠纷中涉地纠纷占大头,特别是这次土地确权,很多潜藏矛盾一下子暴露出来了。”谢崇天告诉记者,2014年,伴随韶关市建立农村“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他便与仁化县周田镇的几个村结下了“法律亲”,成为了该县22名驻村律师之一。而对于仁化县农业局副局长王金焕来说,2014年同样是仁化县农村土地的“确权元年”。在她看来,作为广东省首批18个试点县之一,仁化的这碗“头啖汤”尝得并不轻松,“多亏了有驻村律师这根‘拐杖’。”
1
缘起
纠纷扎堆+律师下乡
王金焕喜欢用“最难的事”来指代她目前所分管的土地确权工作。伴随着确权工作的逐步深入,王金焕的办公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除了案头两侧材料“小山”越堆越高,一本由省农业厅编印的《确权60问》,更成了被翻阅最勤的一本书。王金焕说,要把历史原因造成的权属“疙瘩”一一解开,“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对政策、法律的精准把握。”
在仁化县农业局负责人眼中,此次暴露出来的涉地纠纷可谓林林总总。“‘二轮延包’中一些地方工作粗糙,承包合同签订不规范,给这次确权出了不少难题。”王金焕以亲身见闻告诉记者,“有次下乡调研,翻到一份承包合同,同一地块,前面写的是5亩,到后面却变成了20亩。”除此之外,前后人名地名甚至笔迹不一致、地块重叠等情况也时有存在。
而让不少干部更加挠头的是,一些村庄普遍存在的代耕行为,更让土地权属错综复杂,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拉锯战中。二轮延包时,正是打工潮在仁化风起云涌之时,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产量不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加之那时农业税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种田交税在一些人眼中成为一种负担。“不少村民主动提出不要承包地,有的交给村集体统筹,有的则由少数留守村民代耕并缴纳农业税。”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今种田不仅免交税费,还能领到国家补贴,“一听到要确权,很多农户便又想要回承包地。”王金焕说,那时很多代耕行为往往只是简单的口头协议,有些甚至既没有租金约定,也没有年限限制,导致此类矛盾伴随土地确权的深入而大量出现,“除此之外,近些年伴随铁路、高速公路、工业园区等项目的建设,由征地引发的权属纠纷也逐渐增多。”
在仁化县农业局经管股负责人看来,确权经费更多解决的是测量制图等技术问题,“涉及到土地纠纷,特别是一些陈年老账,钱就不是‘万金油’了。”而正是循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面对因为土地确权开展而不再“潜伏”的诸多涉地纠纷,与土地确权工作同步“下乡”的驻村律师们,恰恰为时常被涉地纠纷搞得焦头烂额的干部群众带来了一场“法律及时雨”,不少确权工作因为个别纠纷而“卡带”的村庄也得以顺利按下“重启键”。
2
方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提起驻村律师参与土地确权,仁化县司法局副局长张炳贵更喜欢用“无巧不成书”来形容二者的“邂逅”。他告诉记者,2014年,根据省、市安排,仁化县聘请律师分片包村,全面进驻全县109个行政村,“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地。也正是在那一年,仁化跻身全省土地确权首批试点县行列。“协助解决涉地纠纷,成为摆在驻村律师们面前的第一张考卷。”张炳贵说。
这边厢是被土地确权这根“萝卜”带出来的涉地纠纷“泥土”,那边厢则是驻村律师的专业知识和调处经验——在仁化县农业局和司法局的“撮合”之下,二者很快便在政策层面完成了一次角度精准的“供需对接”。谢崇天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和他的同事邱铁一起,被空降到了周田镇土地确权的“火线”上。
每月在镇司法所或村委会“坐班”4天,手机号码向全体村民公开,随时接受法律咨询和调处涉地矛盾,还要全程参加包干村土地确权动员会、工作会宣讲确权政策,解答村民疑问,审核确权材料——在谢崇天眼中,担在土地确权法律顾问们肩上的担子并不轻。而对于从业十几年的他来说,这份职责清单的重量,不仅体现在工作量上,更在于涉地纠纷本身的解决难度。“即便走诉讼渠道,耗时也偏长。”谢崇天说,他之前也曾接过一些涉地纠纷的案件,有些要打两三年,甚至四五年,“加之诉讼费用动辄上万,很多农民耗不起,也打不起。”因此,在调解土地确权纠纷的过程中,“调解为主诉讼为辅”成为谢崇天的一大工作准则。
不过,在邱铁看来,即便是走调解的渠道,农村涉地纠纷也不是三下五除二便可以理出头绪。“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家庭内部矛盾的,就更难说清了。”邱铁告诉记者,有户家庭“二轮延包”的时候,哥哥家三口人,弟弟一口人,哥哥分的地自然比弟弟多,现在弟弟结婚了,也生了小孩,“这次确权,弟弟要更多地,哥哥又不肯。”邱铁说,对于这类纠纷,“主要是反复劝说,最终用亲情让两个人化干戈为玉帛。”
而在另一类涉地纠纷调解中,对于驻村律师来说,除了要做法律的“明白人”,还得做利益的“协调者”。“前些年,有些村在发包土地时,没有考虑到价值波动的因素,往往是以较低价格一租就是几十年。”邱铁说,确权后土地价值提升,村民便要提高租金,“这种情况,律师一方面要向村民宣传《合同法》,树立他们的契约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劝说租地方尽可能让利,最终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周田镇司法所2015年6月29日调解成功的另一个案例则更能说明这一问题。灵溪村大围村小组村民黄世明和黄石桥因为村中一块土名为“烂塘巷”的菜地权属发生了争议。由于双方都无法拿出有效证据,在驻村律师的调解下,最终这块地被一分为二给了两人。
3
优势
独立身份+专业知识
而今,仁化县所有驻村律师都加入了当地的手机短号网。和村民们煲确权“电话粥”也成了谢崇天们的家常便饭。“有的时候村民和律师一打电话就是一个小时。”王金焕说,2014年7月至今,驻点法律顾问共服务人次4487人,代理诉讼11宗,审查合同8件,接访咨询1165次,参与法律援助案件5宗,调解纠纷67宗,上法制课、法律培训209次,为驻点村(社区)提供各类法律服务,“总的思路是,发挥律师作用,尽量消化纠纷存量,努力降低纠纷增量。”
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同样是驻村律师与村民正在日益融洽的互信关系。“刚刚驻村的时候,也有村民嘀咕:你们是不是只会帮着村干部说话?”邱铁说,要回击这样的质疑,光靠说是没用的,更重要的是靠做,“调解纠纷平端水碗,化解矛盾百问不厌。”对于这一点,王金焕深表赞同。“第三方立场正是驻村律师化解涉地纠纷的最大优势所在。”她说,一些干群关系紧张的村庄,恰恰是土地确权推进缓慢的地方。在她眼中,除了无涉双方利益的独立身份,驻村律师的优势还来自他们熟悉法律条文的专业背景。
不过,在邱铁看来,进入到农村涉地纠纷的复杂环境中,律师的专业优势也成为一个相对概念。“很多年轻律师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甚至不知道怎么和农民打交道。”因此,他建议,可以对驻村律师先进行一次涉农涉地法律知识和调处经验的集中培训,“特别是请一些见多识广的老律师传经送宝,工作开展起来便顺手许多。”
而在谢崇天的眼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的法治化,除了为驻村律师充电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断降低涉地纠纷进入司法渠道之后的诉讼成本。“特别是经济成本,很多农民还承受不起。”谢崇天告诉记者,虽然承包地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他们生计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但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没钱打官司,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忍气吞声。“曾有当地人大代表向我建议,成立一个基金会,专门帮那些经济困难的农民打涉地纠纷的官司。”谢崇天说,“同时,法律援助范围也要逐步扩大,特别是将涉地纠纷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