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颠倒供给侧改革“矛”“盾”
- 发布时间:2016-03-06 05:32:19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和服务业,哪个是“矛”,哪个是“盾”?最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要把服务业当成中国闯关的最大王牌。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201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劳动力加速进入服务业部门的趋势。2015年,服务业占GDP总量比例破天荒地超过了50%。但这是否意味着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攻手”?从中国的现实来看,这种说法恐怕站不住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2013年—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第二产业年均增长7.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6.4%,第二产业年均下降0.3%。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6%。通过这些数字的对此,大致可以作出判断,目前中国第三产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投入实现的。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曾经分析,“服务业占比的提升,是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工业增速持续下行,一方面是服务业在经济下行中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业务出现大规模滑坡;受低端产能过剩影响,工业产出增速持续下滑;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让多年以来的“低成本红利”渐行渐远。此时,服务业的“反超”,与其说是自身实力所致,不如说是制造业受阻的结果。
那么,尚处于中低端水平的服务业,能否当作冲锋陷阵的“矛”来使用?这里可以听听别人的故事。1970年—2001年,阿根廷服务业占GDP比重从48%升至69%,巴西从49%升至67%。但其间阿根廷人均GDP年均增幅仅为1%,巴西也不过2.2%。当两国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时,我们回头来看,它们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更多是工业增长不稳定造成的“被动上升”,这正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目前,中国制造正处于蝉蜕期。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需要经历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但在这个时候,制造业“矛”的角色不能动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制造对于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的意义。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英国的“制造2050”,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先进制造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从2010年的12.6%下滑到2015年的6.1%,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滑进了中速区间。这就意味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在供给侧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制造当作“矛”,在拼搏革新中冲出一条路来;我们必须把服务业当成“盾”,以抵御经济增速放缓时的就业压力。当然,我们还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帮助中国制造不断地改进提升。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