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亿万农民共享“获得感”

  • 发布时间:2016-02-26 03:07: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期。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可以说,“十二五”时期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眼下,“农村”两个字正被人们赋予不同于以往的内涵。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幸福家园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土壤,农村的山水田林还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美丽乡愁;农村不仅是工商资本竞相进入的热土,也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乐土。随着农村活力不断释放,农民生活水平节节攀高。

  收入增幅跑赢城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上好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十二五”期间,党中央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22元,首次突破1万元,比2010年增加5000多元。

  现实中,衡量农民收入是否实现快速增长有两个参照:一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过同期GDP的增速,二是看收入增速是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十二五”以来,农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5年的2.73∶1,连续六年缩小,连续两年都在“3”以内,这是自2001年以来最低的城乡收入比。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上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这些因素推动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多轮驱动”时期,家庭经营收入对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是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劳动力输出省份农民增收主要支撑;财产性收入受益于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得到盘活;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助推转移性收入增加。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已成为局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从长远来看,随着今后农村产权市场不断完善,以上两项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收入提高带来的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长近30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降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民住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消费层次明显升级,亿万农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在武陵山贫困地区、湖北恩施和湖南湘西,每个县都发展了1至2个特色产业。恩施茶叶、湘西椪柑都已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据统计,2010年以来,恩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了16%,高于10.1%的全国平均水平。

  这只是全国扶贫开发的缩影,我国农村扶贫事业发展飞速。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00多万人,5000多万人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中国反贫困成就已成为世界典范。

  农民获得感增加

  在浙江省桐庐县环溪村,人工湿地上长满亲水植物,生活污水池变成了小花园。村民们说,这里过去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在内蒙古鄂温克旗伊兰嘎查,600多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包括了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等,很受附近的牧民欢迎。伊兰嘎查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危房改造。嘎查生活区建设牧民新居29栋,实施危房改造18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十二五”以来,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曾经制约农村生活的基础设施短板正加快补齐。“水电路气房”改造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

  农村环境越来越整洁。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电更方便了,道路更畅通了,房子更整齐了。不少地方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清理了乱堆乱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沟,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十二五”期间,2.98亿农村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很多村修建了体育小广场,农村妇女跳起了广场舞。

  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1300万户,定居游牧民38.8万户,绝大多数农牧户住上了结构牢靠的安全房。国家累计投入157亿元,改造农垦职工危房160万户,投资170亿元,改造林业棚户区110万户,并同步改善了供热、排水、排污、小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不光要村庄环境美,还要让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农村。如今,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国家还不断提高标准,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过去农村是养儿防老,现在实现了养老制度全覆盖,虽然钱不多,但也是破天荒了。”农民们的话语道出了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的事实。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父母的心愿。然而,我国很多农村依然存在义务教育薄弱的情况。对此,2013年教育部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的目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惠及3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同时,国家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院校。

  农村活力被激活

  “十二五”以来,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国家更注重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改革创新激活田野活力。党中央出台有关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方面的文件。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等方面的文件,这一系列文件是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按照中央要求,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扎实有效推进。眼下,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土地承包确权颁证,为“长久不变”打下基础;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则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农业部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目前已有12个省开展整省推进试点,有2160个县开展了整县推进试点。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3.5亿亩,确权面积2.6亿亩。各地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地,让经营权真正活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共同发展。截至2015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病虫害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从事农业创业。这些新农民带来了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淘宝等电商平台,创新性地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并将各种文化创意引入到农业生产中,给古老的农业产业注入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护绿造就美丽村庄

  初春时节,走进江西省永丰县瑶田镇金山坪村,绿意扑面而来。在这绿色当中,后山上的杉树林格外地引人注目,犹如原始森林。如果没人指点,一般人很难发现这漫山绿意中竟然藏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

  曾经的金山坪是个移民村,全村仅有耕地面积251亩,山地面积500余亩,人居环境十分恶劣。如今的金山坪是个生态农业村,靠种植苗木致富,村民们的收入直线上升,摘掉了“穷帽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山坪村看准花卉苗木培育的广阔前景,在春秋季节培育起杉、松、油茶等各类苗木,每家每户都建起苗木培育基地。近年来,育苗户又瞄准商机,转向特色绿化苗木培育。全村50多户村民最少的育苗一两亩,最多有10多亩,每年出售各种大小苗木近千万株。

  金山坪村民因地制宜选择致富产业。为做好育苗基地,发展“一村一品”,村里成立了花卉苗木协会。协会里有经纪人、技术员,有负责销售的专业人员,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他们利用荒山荒坡种黄栀子,租种农田培花育苗,逐渐形成了药材、花卉苗木、油茶、百合等产业。如今,全村黄栀子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年产鲜果30多万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据介绍,每到农闲时节,村里以每天50元至70元的工资吸引周边农民参与苗木生产,不仅育苗户实现了创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村民洪剑涛说,他家5亩地全部用来培育苗木,每亩苗木纯收入至少有8000元。近年来,他靠培育苗木住上了新房、买了轿车。村民施金龙在村里承包了4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绿化苗木。他说,村里能租到的地已被全部租种完了,现在自己又在外村租了30多亩地培育苗木。

  在不断发展产业挖掉“穷根”的同时,村民们坚持绿色的理念,美化村里生产生活环境。淘汰下来的黄栀子树、废弃的苗木解决了村民生活燃料难题,让木材免于斧锯。随着沼气池的推广,村里成了全县沼气池普及率最高的自然村。产业发展了,需要更多的土地,村民宁肯高价承租别村的荒地,也不毁林拓荒。据统计,全村从外面流转的土地已达2700多亩。如今的金山坪村,房前屋后、村头村尾,处处能见到乔木、竹林、鲜花,加上小桥流水,如同“世外桃源”。(农 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