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 发布时间:2016-02-23 08:30:5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张培国

  曾几何时,一股广场舞之风在祖国大地蓬勃兴起,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村广场,只要有空地,都被大妈迅速占领,伴着昂扬的旋律,踏着欢快的节拍,一首首中国风将乡村的夜晚装扮得多姿多彩。

  然而时间长了,人们却发现,除了广场舞之外,令群众有深切文化“获得感”的文化供给却很有限。比如一些农家书屋,藏书品种单一、书籍陈旧、内容过时;比如一些地方村级文化活动室长期无人管理;比如一些地方农村文体广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活动方式单一,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再比如一些地方送电影下乡,影片内容陈旧、放映场所不合适等。这些浮于表面的基层文化供给,让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大打折扣。要想改变这种现象,笔者以为,除了补齐文化短板,在保基本、均等化、社会化上下功夫之外,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还应像经济发展一样,注重基层文化的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供给结构,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百姓多方面、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一则,要号准百姓脉搏,了解百姓文化需求。要想供给准确,先要摸清需求。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真正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调研,摸清百姓需求。另一方面,要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搜集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只有号准了脉搏,把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匹配起来,文化供给才会对农民胃口,这样的文化大餐才会受百姓欢迎。

  二则,要注重资源整合,让文化资源有序流动。由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方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合力等原因,我国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一直存在着人、财、物等资源分散等问题。文化不流动,只能是自娱自乐,文化流动起来便会激活一池春水。如在农家书屋建设上,各地可探讨组建流动书屋,让书籍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如广场舞推广,可以探讨乡镇、县域甚至市域内的“文化走亲”,交流互动,通过比赛激活群众参与热情等等。

  三则,要发挥市场作用,激发产业活力涌流。着眼供给侧改革,最终是要实现高效、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各地政府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要做好抓投入、建平台、建机制等基础性工作,但在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文化演出企业、庄户剧团等成为文化市场主体,担当起文化产品供给的责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文化志愿者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把公共文化服务搞得红红火火。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