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村民留下带不走的致富产业

  • 发布时间:2016-02-04 01:31:4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5年12月18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克西拉克村的活动室,聚集了附近8个村的四五十名住村干部、村干部和村民。在满满当当的活动室里,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科技厅第二批住村工作组总领队杨晓伟,墨玉县委常委邓小波,“林下养鸡”项目负责人、自治区技术市场与民营科技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吐尔逊江·哈力克,萨依巴格乡党委书记朱有明坐在主席台上,分别对当年科技厅实施的科技惠民项目“林下养鸡”做总结。

  对于该村村民图荪托合提·艾合买提而言,更吸引他的是主席台旁红色桌布上摆的小山一样高的80万元人民币。他盘算着,那里面有自己的15000多块钱,其中有13800块是自己养鸡挣的,还有2000块是因为自己养得好,得的奖励。加上他在养鸡合作社帮忙加工饲料的收入,存个3万元是没问题的。想到这些,图荪托合提心里美滋滋的。

  和图荪托合提·艾合买提一样,80万元“林下养鸡项目”收益,将会全部发放给9个村52户农民养殖户和村集体账户上。

  而“林下养鸡”项目,仅仅是自治区科技厅“访惠聚”工作组赴墨玉县住村工作近一年来,实施的26个惠民项目之一。

  2014年2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自治区科技厅响应号召,第一批“访惠聚”工作组来到墨玉县深入开展工作,卓有成效。

  2015年,在第二批“访惠聚”工作启动时,自治区党委进一步要求,第二批“访惠聚”活动在全面推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六项任务中,突出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组织、推进“去宗教极端化”三项重点工作,务求取得争取民心、凝聚人心更大成效,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此次,自治区科技厅共选派了46名干部组成了8个“访惠聚”工作组,分别到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和喀尔赛镇开展工作。

  一年来,科技厅的8个工作组按照自治区党委、科技厅党组的要求,用自己的真情温暖村民的心,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地开展“访惠聚”工作,为村民干好事、干实事,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走近”到“走心”

  对于第二批“访惠聚”工作组而言,工作总有结束的一天。如何按照自治区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组织、推进“去宗教极端化”,是自治区科技厅上至厅领导、下至普通住村干部始终思考的问题。

  一年的时间里,科技厅党组书记热依汗·玉素甫和科技厅厅长张小雷均多次前往工作组所在村走访和调研,查看住村干部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就工作组住村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所在村的社会、经济、生产情况,党员及基层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解。与此同时,对进村住点工作做好统筹协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在总结“访惠聚”工作时提出,通过科技厅住村工作组的带动,村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民族团结互信进一步增进,文化阵地建设和“去极端化”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会稳定的基础更加牢固,基层组织建设也上了新台阶,各项工作成绩显著。科技厅将投入更多的资源,支持“访惠聚”工作,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让各村的面貌有较大改观。

  这是科技厅党组的决心和承诺,也是各村工作组工作的目标和动力。

  据统计,科技厅8个住村工作组实施的26项惠民项目,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为民服务能力,还大大提高了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科技厅住海尔派萨依巴格村工作组坚持把乡里为他们盖的周转房让给了村委会,并把周围高高的围墙拆掉,换成了金属栅栏,村委会大门也是一直敞开的。从村委会外面,就能清晰地看到院子里的一草一木。知道我们要来采访,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早早就等在了这里。村委会大院里,五六个放学的孩子正在愉快地玩耍。

  过去的海尔派萨依巴格村可不是这样。经济落后,基层组织比较涣散,一些干部不愿意来这里工作。那斯尔·肉孜买买提是经组织反复谈话才同意来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刚到任时他组织开会,在大喇叭里喊了半天也来不了几个人。那斯尔精神压力很大,但却苦于没有工作抓手。

  科技厅工作组来了以后,工作组把村委会推到前台,为他们撑腰打气,树立他们的威信,还帮助他们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让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妇委会、村警务室为配套的班子真正运作起来。

  义务劳动和低保等问题是该村群众上访反映比较突出的意见。村里有些低保户,有劳动能力但比较懒惰,自己的生产搞不好,参加义务劳动也不积极。工作组给村委会提出整改方案,帮他们出主意。其中一条就是今后的慰问和奖励向村里勤劳致富、积极参加义务劳动、邻里关系好、婆媳关系好的村民倾斜。

  村民吾布力·卡斯木是该村勤劳致富的代表,他说:“村委会给我奖励了米、面、油,虽然我可以买得起这些,但是这些奖励让我心里很高兴,因为我得到了村里的肯定。过去这些东西都给了懒汉了,那不公平。”

  在哈曼艾日克村,今年87岁的原村支书吉力力·玉素甫依然能清晰地说出自己入党的日期。他说,前几年村里开会没人来,住村工作组来了以后,村委会的凝聚力增强了,现在开会会议室都坐不下了。我们每周都开一次党员会,感觉自己重新肩负起了党员的责任,又找到“家”了。

  喀日克萨依巴格村工作组通过“林下养鸡”项目的实施、建设精品核桃园、建设农贸市场等方式,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通过帮扶,使这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在公共财政“输血”的同时,学会自己“造血”,同时发挥村党支部的示范作用,引领群众共同致富。

  阔什鲁克村工作组开展了“一帮一带一”帮扶活动,就是帮扶者(工作队队员)帮扶第一被帮扶者(致富积极分子),第一被帮扶者再力所能及地帮扶第二被帮扶者(贫困户)。去年,工作组组长化中强个人出资4万元资助了15户致富积极分子,这15户村民直接创收14万元,同时使15户贫困户得到间接帮扶。

  春华秋实。一年来,科技厅各住村工作组在厅党组的带领下,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的诚意和汗水,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工作组成员从走近村民到现在真正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在喀日克萨依巴格村村委会,自治区专家顾问团办公室主任、工作组组长赵虎和来办事的几个村民互相问候、握手,亲切而自然。

  在阔什鲁克村工作组宿舍的墙上,贴满了学习维吾尔文字母的字条。村民见到刚休假回来的组员于晟,热情地打招呼,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在海尔派萨依巴格村,工作组很少出去散步,因为一走到村里就被村民争先恐后地拉到家里做客。

  在康帕村,一对对年轻小夫妻在组员张毅的镜头前羞涩地拉起双手,他们传递的爱与幸福被工作组定格在了村委会的全家福墙上。

  在克西拉克村,当距离第二批工作组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村民心中的不舍之情也越来越浓。在1月21日举办的一位村民的婚礼上,看到住村干部的到来,村民高兴地打鼓奏乐,与工作组成员一起跳起麦西来甫。想到工作组即将离开,很多村民的眼睛湿润了。最近不断有村民自发找到工作组,送上自己种的核桃和葡萄干,表达他们对工作组的感谢。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写了一首诗送给工作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科技项目凸显短平快、惠民生

  “林下养鸡”项目是自治区科技厅第一批工作组开始实施的。2014年,第一批工作组针对克西拉克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请专家把脉后,确定在核桃树下养鸡。

  工作组选择了尼雅黑鸡,也就是和田黑鸡(尼雅型)。和田黑鸡品种属地方优良鸡种。从其生长习性、适应环境、品种特点、生产性能测定(蛋、肉)等诸多方面综合评定,表明其具有遗传性稳定、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尤其是肉品质具有独特风味。

  项目执行第一年,工作组通过项目经费为养殖示范户垫付鸡舍建造费用、垫付70%鸡苗费用,其他30%由养殖示范户先行给付,饲料由工作组统一购买后赊账给养殖示范户。养殖示范户按照规定的饲养程序和饲料配方进行养殖。养殖出栏后,由村委会统一销售。销售收入分批返还垫付的建造鸡舍费用、饲料所需费用,并以每只鸡2元钱上交村集体,其余所得归示养殖范户所有。第一年,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批住村工作组将该项目推广示范到一年两批、每批9个村52户农民养殖。经过一年的组织实施,“林下养鸡”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和田黑鸡总体成活率达到78%以上,商品率达到76%。按照每只黑鸡的平均售价60元、每个养殖户一年养殖两批1000只鸡计算,除去成本平均可增收8700元。为了鼓励农户加强科学养殖,工作组对养殖成活率和商品率高的养殖户还给予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

  除了“林下养鸡”项目,科技厅各个住村工作组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实施了不少短平快的科技惠民项目。

  科技厅住塔西艾格孜村工作组住村后,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考察发现,当地的村民有养肉鸽、食用肉鸽的传统,而且墨玉县养殖的肉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工作组启动实施了“塔里木鸽养殖科技示范”项目,投入40万元,对首批120户村民家里统一建造了木质结构的标准化鸽子笼,每户免费发放20对亲鸽,110公斤玉米,并聘请塔里木大学的教授为村民培训科学养殖技术。

  工作组还在村委会大院建设了一套标准的养鸽示范笼,供村民参观学习和现场培训。在介绍情况时,工作组副组长、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余英荣利落地钻进鸽子棚,抓起一只体型较大的白色鸽子说:“这是美国的肉鸽品种,特点就是体型大。为了方便村民学习,我们这还养殖了塔里木鸽和其他几种观赏鸽。工作组成员都已经是养鸽的行家里手。”

  在塔西艾格孜村村民民买买提·托乎提家的后院里,也建有一个和村委会一模一样的鸽笼。傍晚时分,买买提高兴地钻进鸽笼,挥舞着手臂把已经要“睡觉”的鸽子赶起来,给我们展示他的养鸽成果。2015年他是第一次养鸽子,除掉已经销售的,他现在还存栏100余只鸽子。仅养鸽一项已经为他增加了纯收入3000元,和前年种地的收入一样。

  据余英荣介绍,项目执行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实现了示范户户均增收1000元和村集体增收6万元的目标。

  在临近的阔什鲁克村,科技厅工作组实施了核桃清洗加工项目,成立了合作社,购置了一台核桃脱青皮清洗机。2015年为了推广宣传这项新技术,合作社免费为该村和邻村的42户核桃种植户生产加工青皮核桃32吨。阔什鲁克村村民买买提托合提·买提吐地就在这里免费清洗了500公斤核桃。他说:“机器脱皮又快又干净,每公斤比手工去皮的可以多卖五六毛钱。今年就是收钱我也愿意把核桃送到这儿清洗脱皮。”

  科技厅住阔什鲁克村工作组组长、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公室副主任化中强告诉记者,目前这台核桃加工机是墨玉县唯一一台核桃清洗加工机器,仅这一台机器为村集体增加了35万元的固定资产,如果运作好,可为村集体增加至少20万元的年收入。

  自治区知识产权局住海尔派萨依巴格村工作组支持村集体成立了“知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划了20亩地的疆岳驴养殖基地,投入近40万元建设的815平方米养殖场已经竣工,近期第一批30头奶驴就能引进生产。工作组副组长、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艾拉·吾买尔巴克介绍说,通过和岳普湖县的一家驴奶加工企业合作,生产出的驴奶实行订单销售。目前,每公斤驴奶的收购价为28元,一头奶驴每月能创造6000元的效益。

  科技园、示范田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技厅“访惠聚”工作组在墨玉县工作的8个村,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均耕地面积少。面积最多的不到1.5亩,最少的不足一亩。要帮助农民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增加收入,只有依靠科技。这一年,工作组想了不少办法。

  科技厅住齐格勒克村工作组利用村集体的十亩地,建成了自治区首家“住村农业科技园”。这里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最爱去的地方。

  村民问:这十亩地的示范园,仅靠一口井浇灌就够了?

  住村干部:我们用的滴灌,这口井不仅能灌溉,还能供我们几个人生活所需。

  村民问:我们种了一辈子核桃,嫁接过的核桃至少得三年挂果,没有嫁接过的至少得生长一二十年才能挂果。你们今年才种的新苗子,怎么就结核桃啦?

  住村干部:我们种的是“温185”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村民问:前两天我来的时候,这排苗子还小的呢?现在怎么长得和旁边的一样高呀?

  住村干部:因为我们给它喷施了新型叶面肥,就像给人喝了羊肉汤,有劲。

  看着听着想着,65岁的肉孜艾依提·肉孜尼亚孜下定决心,今年要给自家的9亩核桃嫁接科技园里的新品种。

  41岁的吾斯曼·苏皮则干脆把科技园里的简易大棚“复制”到了自家地里,一年仅种菜一项就挣了5000元。

  据自治区科技厅住齐格勒克村工作组副组长、科技厅农村科技与城乡科普处副处长亚合甫·塔依尔介绍,2015年工作组在科技园里共实施了20项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等。工作组还组织村民1200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组织村民300多人次参加科技实践,推广实用技术10余项。通过这些活动,村民把这些新技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在地里,真正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齐格勒克村,科技厅其他几个工作组也根据当地核桃种植面积大的情况,纷纷发挥资源优势,在村里建起了面积不等的精品核桃园,引种新品种,请专家讲课、培训,工作组和村“两委”一起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

  科技厅住康帕村工作组利用村集体的40亩荒地建起了精品核桃园。为了提高核桃成活率,工作组邀请新疆农科院墨玉试验站专家对村民进行田间技术指导。

  在和田地区,核桃树下套种小麦是最常见的模式。在康帕村,工作组为了改良核桃园的地力,在专家的建议下套种了绿豆。康帕村党支部书记艾克拜尔·买提那斯尔说:“虽然第一年的绿豆收成不好,但把地养起来了,冬小麦长势特别好,叶子颜色明显比没套种过绿豆的深,相信今年的收成一定不差。”

  海尔派萨依巴格村同样打破传统,在核桃园里套种了黑枸杞。艾拉·吾买尔巴克拿出一小盆晾晒好的黑枸杞告诉记者:“我们村的地石头多,套种的小麦产量低,种出来都是做口粮。我们第一年种黑枸杞就收了四五公斤。过两年进入高产期,每亩收获干果30至50公斤,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此外,科技厅工作组还积极联系新疆农科院,争取了12亩地的花生良种,在阔什鲁克村、康帕村、喀日克萨依巴格村、喀尔赛镇哈曼艾日克村和田地区蚕桑研究所进行试验示范,实现了每亩产出花生450公斤的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变“输血”为“造血” 实现惠民产业可持续发展

  “林下养鸡”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工作组的思路是:把尼雅黑鸡养殖业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重要途径,要让村民既掌握规范的养殖方法又提高积极性和责任心。

  第二年,“林下养鸡”规模比去年扩大了约5倍。这已经不是扶持一个村养鸡、卖鸡、增加村集体经济实力的问题。如何使这一产业可持续发展,持续为乡域甚至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成为摆在工作组面前的一大难题。

  经过反复的摸索实践,工作组与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党委、政府达成共识,引入企业进行养鸡产业化运作,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乡产业办村委会”的“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林下养鸡”提升为全乡的产业。同时,聘请自治区专家团队同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紧密协作,带动培养一批基层防疫、饲养技术人员,使养鸡成果、技术、方法结合当地实际,让项目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5年9个村5万余只鸡分两批出栏,对于工作组和村干部而言,这是一场“硬仗”。和田黑鸡是半散养的形式饲喂,白天不好捕捉。每批鸡出栏,都由工作组和村干部组成的“收鸡大队”在半夜两三点出动,到养殖户家捉鸡,然后统一送到墨玉县的加工厂屠宰、包装、冷冻。

  为了销售出这几万只鸡,各工作组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住克西拉克村工作组经过前期市场摸底和调研,联合企业设计定做了一批真空包装袋并采购了真空包装机。工作组还与各地大型餐饮企业和“微商”联系,部分产品形成订单,销往疆内外。

  也因为这一项目,科技厅第二批住村工作组总领队杨晓伟住村后,有了一个新职务——“卖鸡大队长”。一年之中,从“厅官”到“村官”再到“鸡官”,正是科技厅住村工作组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2015年12月18日的项目总结大会召开后,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张小雷盛赞:这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票子装进农民口袋里的成功实践。

  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体现在林下养鸡项目上。科技厅各住村工作组在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的同时,充分利用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进行市场化经营的探索,为村集体和村民留下一个个带不走的致富产业。

  去年,科技厅住哈曼艾日克村工作组住村后,针对村土地条件差,人均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软弱等情况,深入田间地头、入户走访,与村两委深入研究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形成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总体思路,注册成立了“墨玉县哈曼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模式,通过“工作组+合作社+技术协作单位+产业联盟+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规模化经营,变“输血”为“造血”。以科技惠民资金为引导,吸引村民富余资金参股,实施经济作物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等科技惠民项目。

  塔西艾格孜村在发展养鸽项目时,依托村里原有的养禽协会对项目进行管理。于英荣说,建立协会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发展肉鸽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村集体实力的重要措施。我们不仅要做好每个示范户的管理工作,还恢复并完善了村养禽协会的制度。

  阔什鲁克村通过实施“核桃脱青皮清洗加工”“林下养鸡”“精品核桃园”等科技惠民项目,帮助村里成立《墨玉县新发展核桃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村集体标准化养鸡场一个、家庭林下养鸡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使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35万元,为村集体带来纯收入11.5万元。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