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型

  • 发布时间:2016-01-11 00:29:4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经济二次转型是一次供给侧的革命性转变,它将供给侧主要以提供“物质”解决温饱转变到为“人的质量提高”服务。

  ●要沿着“创新发展”的大思路,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使我国产业结构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向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使用性能方向发展。

  ●面对企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国际竞争加剧等,中国制造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生产效率增速和资本回报下滑;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由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参考报联合主办、四川大陆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以“供给侧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为主题的双月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和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等专家就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张平:

  经济二次转型是供给侧的革命性转变

  从研究角度看,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已包含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市场化改革”中,如提高产出效率,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僵尸企业破产,消除过剩产能等。新的研究拓展需与中国当今面临的新发展阶段特征相关。

  “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可称之为中国经济结构的二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这个转变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按照标准国际元计算,当超过所谓7200到10000国际元进入到了经济结构服务化阶段,即二次转型,从工业化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国在2010年达到8000国际元,2015年预计在1.2万国际元水平,已经进入二次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二次转型是一次供给侧的革命性转变,它将供给侧主要以提供“物质”解决温饱转变到为“人的质量提高”服务。包括五个特征:

  一是从工业化时代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现代服务业是基于人力资本密集度发展的服务业,是提供更多的知识生产、创新、让人身心健康的服务业,而不仅仅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其中关键是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这是转型必由之路。

  二是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为主。这里的消费定义是不断“提高广义人力资本”的消费,即通过读书、娱乐、体育、休闲、健康、终身教育、信息、金融等各类知识消费,使得人力资本,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创新驱动能力。

  三是从技术引进、模仿等方式转为自主创新。中国引进技术到模仿扩散的效率已接近尾声,中国需要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城市从工业聚集点,工业处理中心变成知识信息创造与知识服务配制中心。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的根本转型,成为人力资本提升和国家创新聚集点,是创新和配置的集中地。

  五是全面开放。从贸易开放向到服务业和金融的全面开放,特别是服务化贸易条款和全球治理规则的接轨。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年的研究认为,经济服务化后,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比工业化时期放缓,即从结构性加速转型到结构性减速,但可持续性提高。这种可持续性以人力资本提高为基准,创新活动占主体,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也是基于人力资本的现代服务业。

  “十三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定在60%,消费从工业时期所谓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变成知识时代的创新动力。服务业比重也从现在的51%逐步变成55%,如果仅仅是服务业的比重提高,而现代服务业比重没能提高,服务反而成为农村人口漂移到城市的隐蔽失业场所。

  “十三五”期间的任务除了市场化改革,需要供给侧改革,改的核心是放松管制,让现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教育、医疗、娱乐、体育、科技和信息等部门从行政管控体制下解放出来,满足人们日益需求的医疗服务,教育等,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向现代转型。让市场能更好地满足所谓创新时期需要的服务。管制将太多的资源压制到体制里,不可能有创新转型。我们要放松管制,反垄断、反市场歧视,建立公平高效、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

  供给侧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如何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我们测算,“十三五”的潜在增长率在6%-7%,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创新。以前经济增长高峰期,创新对整个GDP的贡献在27%,这几年降到了16%。如果不能让创新对增长的贡献率回到30%左右,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减速压力更大。

  转型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开放。中国的开放已走到全面开放新阶段。2016年11月人民币将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中国加速推进自贸区建设,推出负面清单。当年建立自贸区主要是针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挑战,而TPP的核心是负面清单,包括政府干预、服务业的开放度、国企补贴制度。今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整个开放度与原来的贸易开放时代完全不同,变成了巨大的服务业和资本项下的开放,这个开放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将倒逼改革,同时风险也提高了。

  综合起来,中国已进入二次转型期,要从大规模的工业思维转向以人的创新为基准的思维,放松管制让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崛起,让创新公司成为主体。这些加上开放都需要供给侧改革。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

  民营企业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机遇

  自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了国内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经济学的经典范畴,供给和需求始终是构成市场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和首要层面。无论是把供给和需求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还是把它们混淆起来或等同起来,都不仅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实践的。

  在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要突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因为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体、从国家层面到城乡居民个人层面、从发达经济体到发展中经济体,需求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绝大多数国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传统的大众一般需求的边际消费倾向普遍持续下降,迫切需要新的供给生成并由此创造更多更新的需求。国际,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持续乏力,以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为标志全球经济大衰退和大萧条已持续8年。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虽然给美国经济注入了一定活力,美国政府也开始从阻止中国企业进入转向鼓励支持进入,但欧美一体的经济衰退大势未改,我国产品出口需求必然继续呈现下降态势,从而也要求我国产品出口结构做出大力度调整。二是因为“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里所说“供给体系”,当然要包括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但比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重要的,一是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供给,二是广义经济技术暨全要素生产率的供给,三是政府管理、宏观调控以及经济体制机制的供给。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上述几个方面的供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也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效率上,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相对于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而言,它们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滞后或严重滞后,迫切需要突出推进和深化这些方面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要义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机制。要在切实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做好我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要着力清除各种妨碍有效要素市场形成及其效率提升的政策壁垒与部门掣肘。要着力于提升和累加生产要素的技术含量,特别是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效率,要高度重视新能源新材料、新机器、新设备的技术嵌入与提升。要大力探索和推进有助于促进以人口城市化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及其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要沿着“创新发展”的大思路,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使我国产业结构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向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使用性能方向发展。

  民营企业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机遇,实现自身更大发展。一是适应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结构大调整的历史大潮,充分利用政府给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企业技术更新与改造力度,大幅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密切关注全面深化的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规律要求,正确选择合资、合作、并购对象,积极投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成长力。三是要从小处着眼、特处着手、优处着力,力争本企业在专业化市场竞争中独占一席。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

  制造业转型升级要解决

  三大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在扩大,营利能力下降。从统计数据看出,中国企业运营十分困难,这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支撑工业增加值、GDP高速增长的一些条件改变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首先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外需将在较长时期处于弱势,增长更多依靠内需。

  二是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经济社会转型。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以及相关产业组织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

  三是要素成本低的优势迅速减弱。中国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从2003年开始,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工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

  五是中国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竞争不仅来自发达国家,在未来主导产业选择、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的竞争,还来自发展中国家在低端产业与中国竞争。

  六是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出口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在减弱。

  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创新驱动产业的发展,要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面对企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国际竞争加剧等,中国制造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生产效率增速和资本回报下滑;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中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2003年至今,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滞乃至下降阻碍了工业经济的增长。长期依靠投资驱动的工业增长面临着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严峻挑战。

  中国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传统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经营粗放,装备水平低,专业人才短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竞争,难以及时消化经营成本上涨因素,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要求。

  转型升级往哪里转?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都是提高附加值。由于在制造、装配环节附加值最低,不少人提出要向设计、研发和销售、售后服务这些附加值高的两端转移。实际上研发、设计、销售投入的资金巨大,回收时间长,组装制造环节如果可以周转快的话,就是赚钱的。制造业赚不赚钱,关键看能不能周转起来。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