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没有句号
- 发布时间:2016-01-02 02:31:0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5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周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也迎来了它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13年之后,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回到这一工程的起点后沟村,作了一次再出发。“保护文化遗产,没有句号,只有逗号。”这体现的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但非遗保护经验也告诉我们,不能只有情怀,更要用实力让情怀落地。这十余年中,非遗保护对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长远和现实意义,已日益凸显。
2015年12月,歌曲《给你一点颜色》刷爆微信朋友圈,这首歌是由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合作完成的,被网民和媒体称为“最牛摇滚”“民艺摇滚”。一首歌,使得一项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华阴老腔,在这个视频火爆之前,想必并不会有太多人了解。其实“华阴老腔”早在2006年便成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网友“鞍山活水”说:“听到了谭维维和5位华阴老腔的老艺人合作的歌,我泪奔了。从来没听过的老腔和西方的摇滚乐结合起来是如此动人,这是土地上的声音、草根的声音。”
还有一个没这么火爆却潜流暗涌的例子——正在北京无用生活空间举办的、持续至明年4月的“滩头年画,魂兮归来”——滩头木版年画北京展。展览的策划者马可,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这次展览切入的角度既非官方也非学术更非收藏,它关注的是民间手工艺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的是传统生活方式对人心与社会的影响,关注年画背后人的生存状态及命运沉浮的密码,希望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和手艺人的珍视。因为消失的手艺背后其实是五千年农耕社会孕育出的道德良知、社会伦理的瓦解,这其中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挽回的国殇。
非遗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自发地以非遗为资源,汲取着最为可贵的营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1月6日,中国民协批准成立中国非遗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委员会。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意味着一种新的认识:非遗不只是对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与活态化传承,更应该作为一种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让非遗资源融入当代人们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经济。作为资源状态的非遗,它更多是一种要素、方法、手段、能力与价值取向,是中国文化建设和创造的不竭之源。
但是,直到今日,留住乡愁依然有方无药。去年初,一篇《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年中和年尾,关于乡愁又有两篇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文字:《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和《回不去的故乡,抵达不了的远方》。的确,对于从农耕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农村永远是人们心中遥远的乡愁。
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自2014年6月中国民协、中国摄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以来,目前已完成222个村落的立档调查,获得大量村落资料,再经过分类、梳理、校正、逐一入档立卷,编入数据库。这222个已完成立档调查的村落中,多数来自于目前已评选出的三批传统村落国家名录。
不过,光有村落名录和调查立档,并无助于改变农村现在面临的空心化困境。谁都知道,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人”是重中之重。对个体而言,传统村落寄托的是浓郁的乡愁。对国家而言,传统村落传承的是民族的底蕴。当曾经熟悉的村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一个个消失,我们该怎么办?当前我国社会的“农村病”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造成了困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人,乡村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乡村精英的回归,需要鼓励有思想、有情怀、有能力的精英知识分子回归,但对他们来说,远方固然难以抵达,故乡却更难回归。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