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于俗谚中见徽州精神

  • 发布时间:2015-12-26 01:30:4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吾心吾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往往深藏在那些虽经岁月淘洗却依旧熠熠闪光的俗谚中。

  徽州人提倡独立,强调自己事自己做。俗语“徽州朝奉,自己保重”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胡适儿子胡祖望在外地读书,胡适就去信提醒他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自己能照应自己,服侍自己,这是独立的生活。饮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胡适一直到晚年都坚持“自己帮助自己做事情”。在他看来,一个男人不仅要能干一番事业,个人生活也不能完全依赖他人。他认为,一个事事依赖他人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废人了。

  徽州的另一句俗语“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强调的依旧是独立的重要性。

  胡适曾对秘书解释了这句土话:“从前出门的网篮,网坏了,绳断了,轿杠断了,扁担断了,都得用着绳。必要时还可以用绳上吊。”

  这句话,显示了徽州人的独立意识,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求人。

  有人用“前世不修,丢在徽州”来形容徽州地理环境的恶劣,然而,这里的穷山沟却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这是因为徽州人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徽州的两句俗谚:“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弯”,表明了这一点。

  胡适认为,家庭是训练一个人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所以家教特别重要。事实上,胡适成为一代大儒与其母早年对他“高标准,严要求”密切相关。

  徽州山多地少,但徽州人生性乐观,敢于闯荡。陷入困境,他们总以“不要慌,十天到余杭”来安慰、激励自己。因为只要到了杭州,肯吃苦、善经营的徽州人总能凭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谋到饭碗,开创事业。

  一次,苏雪林去拜访胡适。苏雪林去时,胡适正在用早餐:一杯加了咖啡的牛乳,一盘切开的烤面饼。胡适一边吃,一边告诉苏雪林,这面饼是徽州点心。他对苏雪林说:“这烤面饼是面做的,馅子是香椿、萝卜干,不易霉坏的材料,这是我们徽州人的‘国宝’。我们徽州人在商业上的成功,都要归功于这‘国宝’。”

  见苏雪林面露疑惑的表情,胡适拈起一块面饼,继续说:

  “我们徽州是多山的地方,大凡山国的出产都是很微薄的,不足供居民生活的需要,于是居人不得不冒险到外边求谋生之道了。我们徽州人的习惯,一家若有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男孩,把一个留在家里耕种田地,其余的孩子,到了十三岁,便打发出门学生意。出门时不要带多少川资,只用几尺蓝老布做成一个袋,两端缝合,中间开一个口,每袋一端,装进五个这样的‘国宝’就算孩子长途的粮食了。好在这‘国宝’的馅子都是干材料,过上十天八天也是不要紧的,到宿店的时候,一点火,袋里掏出一个‘国宝’在火上烘烤一会,吃下去就算一顿饭,至于宿费,每夜只需大钱二十一文,由徽州走到杭州,二百文川资,绰有余裕。徽州人穷得不能聊生的时候,有句安慰自己的口号,说是‘不要慌,十天到余杭!’徽州人因为有这样‘国宝’,所以能走遍天下,而无一点困难,徽州朝奉的脚迹遍国内,是不能不感谢这个‘国宝’的。”

  “不要慌,十天到余杭”,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徽州面饼是物质上的“宝”,这种乐观主义则是精神的“宝”。怀揣双宝,徽州人自能走遍天下。

  这些经过千锤百炼流传下来的凝聚着先辈智慧的徽州俗谚,蕴含着徽州人特有的徽州精神:独立、乐观、重教。

  这种精神是徽州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