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胡适的“苦撑待变”

  • 发布时间:2015-08-29 01:30:3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人物纪事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一度主张和日本交涉,想通过和平手段和日本谋求十年的和平。但很快,他发现日本人毫无诚意,遂放弃了天真的和平念头。

  胡适态度的变化最早见于他1935年6月27日写给王世杰的信。

  在信中,胡适认为,中国必须以付出“绝大牺牲”的决心和日本作三年或四年的混战、苦战:“只有这样可以促进太平洋国际战争的实现,也许等不到三四年,但我们必须要准备三四年的苦战。我们必须咬定牙根,认定在这三四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们只能期望在我们打得稀烂而敌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以有国际的参加与援助。这是破釜沉舟的故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促进那不易发动的世界二次大战。”

  这番话表明,胡适“苦撑待变”的抗日设想已经形成。胡适是个冷静而理性的人,他不会出于义愤主张和敌人盲目拼命或同归于尽。以中国当时的实力不足以战胜日本,但中国并非没有胜机,倘若英、美等国能参战,中国或能赢得胜利。那么“苦撑”为“变”赢得了时间;而“变”又赋予了“苦撑”的意义。

  1937年9月,胡适以特使身份来到美国后,到处发表演讲,让美国人了解日本在中国的滔天罪行。当然,胡适的最终愿望是想通过自己的种种努力,不露痕迹地把美国引入远东的战局。

  胡适赴美的第一次演讲就巧妙地表露了这层意思。

  演讲的开始,胡适表明,一切中国思想清楚的人,并不期望美国卷入战争,但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出,仅靠爱和平,保持中立,并不能让国家置身战争之外。他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例子,当时美国一心中立,但最终还是被迫卷入战争。胡适强调,在拥有无线电和越洋机船的现代世界不会有孤立的国家,所以,只要战争持续下去,任何国家,包括美国都有可能卷入战争。

  余英时认为,胡适这篇演讲,“定下了他此后数以百计的讲词的基调”。他说:“这才是他作为驻美大使的主要特色,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大贡献也在此”。

  然而,精于算计的美国政府可不想轻易卷入战争。

  罗斯福一度有意让中国和日本讲和。当胡适约见他商谈第二次借款时,罗斯福竟然向胡适表明,他可以充当中日的调停人,建议可采用中日共管的方式来处理棘手的“满洲国”问题。罗斯福立场突然动摇,胡适非常着急,但仓促间又不知如何说服总统,于是选择了“回避”。接下来的四十天,他故意躲着总统,不给总统谈“议和”的机会,不过,胡适暗中请朋友霍恩贝克密切留意白宫动态,并适时打消总统“议和”的念头。四十天后,胡适意识到躲也不是办法,于是费劲心思起草了一份给总统的“说帖”,用最婉转的语气说明“和议”的种种困难。在1939年10月15日的日记里,胡适记下了起草“说帖”的良苦用心:

  “我知道总统九月八日所说的话是在那全世界最动摇的时期,他老人家也不免手忙脚乱,所以我只用‘挡’的方法,四十天不去见总统;一面托霍恩贝克特别留意白宫的主张。

  这个密帖是用最婉转的语气,说明‘和议’的种种困难。其下篇第(6)理由,即是解说总统所提东三省‘共用共管’的办法之不能实行。因为不便明驳总统,故只列为和议八大难之一。”

  在罗斯福立场动摇时,重庆部分高官也曾滋生了和谈的念头,倘若胡适将罗斯福“居中调停”的想法传至国内,这些高官显然会借此大做文章。正是胡适当机立断的“自作主张”将双方“议和”念头扼杀于萌芽状态,也就阻止了他们之间可能产生的“一拍即合”。

  按美国的《中立法》,美国对交战国双方都要实行“武器禁运”。经胡适努力,美国认定,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不宣而战”,所以美国可以援助中国,但日本也可以“现购自运”的方式向美国购买武器。胡适再度与美国政府多部门频繁接触,最终让美国接受了这样一个提案:美国总统对违反《九国公约》的国家实施“全面禁运”,日本遂无法从美国购买武器了。

  1939年,当胡适获悉白宫已把废铁、废金属,汽油、汽油产品列入禁运物品之列后,在日记里说“大高兴”。事实上,当时日本汽油和钢铁的储备极为有限,此举对日本海军是致命打击。

  日本不甘心在外交上失败,开始紧锣密鼓和美国谈判。在其蛊惑下,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一个美日过渡办法:美国放宽对日本限制,而日本自越南撤兵,解除日本对泰国、缅甸以及中国云南的威胁。赫尔召集了中、英、澳、荷四国大使,让他们接受这一过渡办法。胡适当即抗议: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刚开始四个月,毫无成效,哪能就此终止;其次,日本自越南撤军,还留下2万5千多士兵,中国至多同意日本只能留5千士兵;更重要的是,日本只答应不攻击云南,但可集中兵力攻击中国其他地方。所以,这个过渡办法,实质上就是牺牲中国。

  胡适还致电中国政府,要求高层以官方名义向美国抗议,并把“过渡办法”通报给英国。英国首相丘吉尔随后致电美国,认为“过渡方案”会导致中国崩溃。

  在胡适的努力下,赫尔于11月26日决定放弃过渡办法。美日谈判陷入僵局。当罗斯福决定不和日本妥协后,他向胡适表达了自己的预感:美日48小时内可能爆发战争。一天后,罗斯福致电胡适,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

  早在1935年,胡适给王世杰写信的那一刻就在等待的“国际的参加与援助”,终于发生了。

  1940年10月12日,胡适致电政府,阐述“苦撑待变”的含义:

  “适三年来论及和战大计,总不外‘苦撑待变’四字,所谓变者,包括国际形势一切动态,而私心所期望,尤在于太平洋海战与日本海军之毁灭。此意似近于梦想,然史实所昭示,和比战难百倍,太平洋和平会议未必比太平洋海战更易实现也。”

  日本偷袭珍珠港,让胡适“近于梦想”的“私心所期望”得以实现。不过,其最终实现,不是守株待兔那样“待”来的,而是胡适通过演讲、抗议等种种手段苦苦“求”来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