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山水稻:一个村的“两美”实践

  • 发布时间:2015-12-03 03:29:43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通讯员 邵敏 褚田芬 记者 祝梅

  在海拔近千米的丽水松阳岱头村,150亩的高山水稻已完成收割,层层梯田褪去金黄色泽,彰显另一番生态美景。“我们的水稻可都是喝着山泉水成长的。”岱头村村主任叶长盛指着垒石边涌出的清泉,“一年四季,这里的泉水都不会枯竭。再加上海拔高、气温低,种出来的水稻,品质绝对好!”

  这片高山水稻,见证了岱头村的生态转型,更为村里拓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农业产业“种植-观光-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这是省农科院的专家为岱头村绘就的效益农业发展蓝图,更是岱头村村民对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

  水源保护促转型

  岱头村是松阳最偏远的小山村,此前一直以种植吊瓜为主。

  “我们村的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村里的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还都是老人。”年近50岁的叶长盛在村里算是年轻人了,他告诉记者,吊瓜种一次四年不用再播种,除了采摘和加工,平时基本不用管理,省时省力,也不愁销路。

  可是,吊瓜的污染问题也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叶长盛说,岱头村地处东坞水库饮用水源发源地,同时还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的古村落。每年一到吊瓜采摘期,冲洗瓜籽排出来的脏水顺溪流而下,污染了饮用水源。

  2014年,“五水共治”在松阳全面铺开,东坞水库源头污染型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也被摆上了议事日程,县里出台了相关补助政策引导吊瓜种植户转产。村民们想起了他们曾种植上百年的水稻,可是与吊瓜相比,水稻种植不但费工费时,收益也不高。

  如何兼顾生态和增收?2014年底,在市、县科技局领导的牵线下,岱头村里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由张小明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取得了联系,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为当地开出一条两全其美的新路子。

  生态种粮效益高

  作为水稻育种团队的成员之一,叶胜海在松阳县四都乡已做了七年科技特派员。初到岱头,他便对村里的种植环境和基础进行考察,随着调研的深入,一幅岱头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蓝图在他心中逐步明晰。

  “岱头村海拔高,昼暖夜凉、丰富多样的山地立体小气候再加上水源供给,这里的水稻收割期比山下晚一个月,孕育期延长了,米质也会相应提升。”他说,2014年初,团队把省农科院最新的优质米品种“浙粳88”和“明珠11号”给村里的玉穗水稻合作社试种。

  “这两个品种都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配合我们优化的栽培技术,在种植过程中可大幅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保护饮用水源。”叶胜海说,岱头村的水稻主要采用早播稀栽技术,结合药肥双减栽培技术,将亩产量控制在400公斤左右。肥沃的土地加上充沛的水源,水稻生长仅依靠前期的绿肥和少量有机肥就足够了。

  专家也把治虫防病的技术教给了村民。“合作社采用统防统治的办法,一季水稻施药不超过两次,每次的剂量也很低,保证种出的稻米是生态、安全、无公害的。”叶长盛说,农户收获的稻米,合作社以每斤4.5元的价格统一收购。统一防治、统一收购,农户所费的工时和利润折算下来并不比种吊瓜差。

  今年,岱头村里种植多年的吊瓜全部被高山水稻取代了,曾经废弃的灌溉水渠也被重新修缮。丰收时节,起伏的穗浪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梯田,更盘活了这个小山村的“美丽元素”:今年十一小长假,慕名来到村里的游客有5000余人。

  延伸美丽产业链

  秋季欣赏梯田稻浪,春季为水稻种植提供绿肥的紫云英花海,结合传统民俗和农耕文化,夏初水稻开耕时,村里还会有插秧的传统仪式……如今的岱头村已开始打造游客踏访、摄影采风的田园美景。

  在梯田一角,研究团队试种的早熟香稻品种“明珠4号”今年也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明珠4号’本身的特点就是香,配上岱头村自然的山水条件,更香、更软。”叶长盛告诉我们。

  除了引进水稻新品种,研究团队还筹划着试种点油菜、毛豆和番薯等作物。“种植油菜,不光能提供绿肥、有产油收入,油菜花的观赏性也能成为一景。”叶胜海说,利用梯田边角地种植点易种植、易打理的毛豆,还可以丰富农家乐的餐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看到了今年的效益,村里明年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如果不打通整条产业链,那收益恐怕难以维持。”在专家的提议下,村里与浙江松谷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将品质优良的稻谷和该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庭碾谷机“打包”售卖,打造一种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