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用药减量抗性治理是关键
- 发布时间:2015-08-20 02:31:3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王腾飞
作为我国农药用量最多的作物,水稻每年杀虫剂使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10%,占农用杀虫剂使用量的27%。近年来,以稻飞虱和二化螟为主的水稻害虫抗药性迅速上升,导致即便增加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也难以达到理想防效。抗性治理成为水稻用药减量的关键,而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则对抗性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晓霞摄
杀虫剂谁更优比武一见高下
眼下正是水稻病虫害防治高峰期,8月13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朝阳村的水稻田里,上演了一场水稻杀虫剂的“大比武”。这里是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联合全国农技中心设立的水稻害虫抗性治理试验示范区,连片的水稻田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分别施用具有不同特点的杀虫剂,包括防治第三代稻飞虱的26种药剂、防治第二代二化螟和第三代稻纵卷叶螟的各15种药剂,这些药剂哪个防效佳、哪个药效差,高下立见,对比直观又有说服力。
记者从对比实验结果表上看到,防治第三代稻飞虱的药剂中,23种杀虫剂药后10天防效都达到了85%以上,效果比较理想,其中呋虫胺、噻虫胺、氟啶虫胺腈效果较为突出。防治第三代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的药剂中,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等10种药剂防效都在90%以上。防治二代二化螟的药剂中,毒死蜱、杀虫单、三唑磷等药剂防效明显差于氯虫苯甲酰胺为代表的双酰胺类杀虫剂。
和试验区相邻的还有农户自防区,记者看到,应用高效杀虫剂防治的田块水稻挺拔茁壮,长势喜人,而农户自防区的水稻高矮不一,叶片有青有黄,特别地块出现了稻飞虱危害导致的“冒穿”现象。
防得好和防得不好产量上会差一大截,不同药剂之间差别也很大。“虽然从水稻长势上看不出那么大的差别,但用三唑磷、杀虫单、杀虫双这些老品种,每亩用量要用100多毫升,防效仅为百分之六七十,而用一些新型高效药剂每亩只需要十几毫升,防效好、持效期长,还能大大减少农药用量。”全国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帅向记者介绍说。
抗性快速上升治理刻不容缓
记者了解到,在水稻害虫的防治上,杀虫剂的选择尤为重要,不光是因为防效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在当天下午全国农技中心与“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联合举办的全国水稻杀虫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上,来自多家科研院所的8位植保专家介绍了水稻重大害虫抗药性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治理对策。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项目的执行单位之一,2012~2014年对湖北省17个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已经对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药性,对噻虫嗪产生了中等水平至高等水平抗药性。不光是湖北,在我国其他稻区,水稻害虫抗药性快速上升都成了不容忽视的事实。
“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褐飞虱几乎已经对全部常用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治理稻飞虱的抗性刻不容缓。”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李建洪教授认为,抗性治理的关键是早期预警,只有在抗药性水平显著上升之前采取措施,才能有效地延缓抗性发展。做好害虫抗药性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害虫的抗性分布及抗药性水平变化,筛选出可替代的农药品种,指导轮换用药。
张帅告诉记者,我国水稻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达16亿亩次,年防治面积25亿亩次,是用药防治面积最大的作物。水稻害虫防治过程中,由于农民存在盲目用药、过量用药等问题,长期大量单一用药致使水稻害虫特别是稻飞虱、二化螟抗药性快速上升,药剂防效越来越差。针对当前水稻害虫抗药性发生的严峻形势,亟需改变以往的用药模式和习惯,强化对农民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指导。
延缓害虫抗性用药大有讲究
害虫抗药性上升不仅会使原本有效的药剂防效下降,还会徒增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增加防治成本。怎样才能有效延缓和治理抗性?多位专家强调了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的重要性,尤其要避免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
“过度依赖单一作用机理的产品、使一种害虫长期暴露在一种(类)药剂下,都可能产生抗药性,害虫的抗药性是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防止或延缓的,优化农药使用技术是抗性治理的关键。”中国双酰胺类杀虫剂工作小组主席胡全胜建议,不要在一个作物生长季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农药产品,也不要对同一种害虫的连续世代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农药产品。
“一定要维持药剂品种的多样性,便于选择药剂进行合理用药。”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韩召军教授指出,要做好抗药性监测和药剂种类调整,轮换使用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混用无交互抗性的增效杀虫剂,不用则已,用必高效,通过高效药剂和高效施药技术,尽可能提高防效、减少用药次数。
“水稻杀虫剂的使用上要坚持合理用药、交替用药和限制用药的原则。”张帅表示,一方面要注意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要见虫就打药;另一方面要根据农药的作用机理,选择在防治适期施用。如吡蚜酮内吸活性高、持效期长,则宜在当地稻飞虱主害代使用。同时按作用机理实施分类用药,上下代之间或前后两次用药之间选用无交互抗性或者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使用某种农药。为了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发展,对新颖、高效的药剂品种实施限制用药的原则,即在一个生长期内限制其使用次数。如氯虫苯甲酰胺主要用于防治当地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主害代,建议水稻每生长季限制使用1次。
李建洪教授提出,要避免使用已产生抗药性的品种,如吡虫啉、噻嗪酮;避免使用导致再猖獗的杀虫剂品种,如三唑磷等有机磷类农药;避免使用具有交互抗药性的杀虫剂品种,如吡虫啉与噻虫嗪;选用对天敌低毒的杀虫剂,如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等。
专家一致建议,除化学防治以外,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比如注重生态调控,发挥鸟类、蛙类等对害虫的良好控制作用,在田边种植杂草、开花植物等不同种类的植物,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复杂性,增强自然控害,生物防治。同时通过合理水肥,健身栽培,增强水稻自身耐虫能力等,来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进而减少农药用量,延缓抗性上升。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