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京城“稻花香”
- 发布时间:2015-11-30 05:34:04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姚媛
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有一块成片的稻田。这里处于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区,更是汇聚了众多知名高校和高科技公司。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种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京西稻”。
保护性发展,“固守京西仅有的一片稻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西稻种植面积近10万亩。2000年前后,由于水资源匮乏、城市扩建,大量稻田、村庄被改建、拆迁。目前,只有北京海淀区四季青镇、海淀镇、西北旺镇、温泉镇、苏家坨镇、上庄镇部分地区仍在种植,面积仅有2000亩。其中最大的一块成片稻田,就位于上庄镇。
“海淀区的城镇化这么快,还能保留住2000亩稻田是不容易的。”海淀区农委产业化科科长李曼说,“京西稻不是‘贡米’,而是‘御米’,不能任它消失。”
什么经营模式最适合保护京西稻?最初是“一家一户”模式。2008年至2010年,借助建设国家级标准化基地的契机,当地带动周边农民进行京西稻的生产。2009年,上庄镇开始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试验,在西马坊村修建休闲文化园区。“当时村里既无资金,又缺人力,更缺少专业人才。因此,采用‘村企合作’的形式,村集体出土地,社会资本出资金、人力,成立了民营企业。”北京大道农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徐静说,“为了三产融合有实体依托,2010年,我们开始打造‘稻香小镇’。”
“在运营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天性,保证不了以产地标准运营。品质得不到保障,极不利于京西稻的保护。2014年,借着拆迁腾退,我们将股权收回,由西马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成立镇村一体化的经营主体——北京大道农业有限公司。”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欧阳喜辉说。
今年2月,京西稻被登记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今年7月,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申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将申请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发展是工作的主要方向。海淀区政府颁布《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2015-2020)》,提供财政资金3600万元,一是适度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打造京西稻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欧阳喜辉介绍。
为了“望得见乡愁”,重建“画里小江南”
多年来,京西稻品种经引进与不断复壮、提纯,品种类型趋于多样。直至今日,京西稻稻作品种种质资源库内仍保留了包括“御稻”和“紫金箍”及其发展品种在内的适宜海淀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1650个。
过去,稻田傍依北京西山,以玉泉山、万寿山为背景,穿插于清代御园之间,与皇家园林相得益彰。种植地区水网密布,水面与稻田交织在一起,荷花飘香,小桥流水,曾让乾隆皇帝慨然赋诗“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独特的皇家历史文化底蕴、层次分明的农业湿地景观,与展现的稻田民俗文化,维系着北京人的记忆和乡愁。
今年9月,京西稻文化研究会成立。“研究会由喜欢京西稻的志愿者组成,主要成员都是无偿开展工作。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申请项目资金,组织人员撰文,一些教学片、纪录片等文化创作都可以开展。”研究会会长杜振东说。
“水稻是高耗水作物,大规模恢复种植也不现实,只希望能在玉泉山地区部分恢复种植,‘紫金箍’‘胭脂米’等最初的京西稻品种也恢复一些。要依据规划,通过景观设计、文化创意,连点成线,逐步形成具有特色遗产地保护区‘稻田—河流—湖泊—森林—树木’和谐相处的空间景观。”对于京西稻的发展规划,李曼解释道。
“宁可不挣钱,也不能把牌子砸了。发展京西稻,首要的就是品质控制。京西稻有绿色产品验证标准和国家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引进水稻科学化智能管理系统云平台,对水质、土壤进行监测,实现精准化栽培。目前京西稻种植结构也在逐步优化,3年前,开始试验稻田养蟹,1年前初步探索稻田养鸭。春天到了,还能观赏油菜花。”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副主任佟亚冬谈到具体运作时说。
产业多元化,“让京西稻走上百姓的餐桌”
走进稻香小镇,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酒香。“要保证品质,人工、设备等投入很大。然而,大米价格太高,远离了百姓的餐桌,又违背了保护的初衷。所以我想,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在产业多元化、打造品牌效应上做文章,把大米的价格降下来。”北京大道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振宪说。
稻香小镇的酒坊,每天能产出100多斤酒。杨振宪算了一笔账,平均4斤粮食能出1斤酒,每斤酒的成本价为50多元。通过众筹认养等模式,每斤酒可以卖到198元。“产值上去了,就可以用来补贴大米的价格。现在,京西稻的价格为16-18元/斤,我的目标是要降到10元左右。”
京西稻的产业多元化之路,包含酿酒、休闲旅游、观光。如今,“稻香小镇”的建设已日趋完善,通过互动、科普、体验相结合,使产品更丰富、功能更强。
近年来,大道农业有限公司不断引入物联网技术,推动生产透明化,使得消费者能看到生产、加工、销售的所有环节。与此同时,借助各类节庆活动,如插秧节、开镰节、端午节、品鉴会等,让游客充分体验、学习稻米文化、知识。“我们的模式讲究小而精,借助京西稻地理标志的优势,就把大米玩儿足了。”徐静说。
在稻香小镇的开镰节上,记者看到,大人孩子欢乐地体验着赛秧马、割水稻、打新米、米桶脱米、石臼舂米等原始农耕劳作;另一边,糊灯笼、扎草人、五谷贴画等民俗活动也玩得不亦乐乎。
“京味文化内涵太多。要想可持续地恢复京味文化,既要有内容,又得能产生经济效益。目前我选择了三个侧面突破。一是将京西稻的种植进行恢复、展览;二要建一个酒文化馆,展示远古至今酒的制作方法;三是建一个五六十年代老北京的供销社。”杨振宪说,“北京的供销社有着特殊的交易方式,要通过原汁原味地打造,让老年人感到亲切,年轻人感到新鲜。一步一个脚印,将老北京的文化慢慢恢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