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变文化存量为文化增量

  • 发布时间:2015-11-21 08:31:2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毛晓雅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山水,道出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美的期待;乡愁,载体则是乡村独特的风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仅很多农村地区的山山水水变得满目疮痍,大量传承着中华古老文化的古村镇也在迅速被破坏,甚至消失。如何在发展的脚步中,留住正在消失的古村镇?如何让承载着中华文化瑰宝的古村镇焕发新生机?近日,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共聚四川成都平落古镇,为古村镇保护建言献策。

  古村镇保护是建设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部分

  据统计,近10年间,我国消失了90万个古村落,占全部古村落的三分之一。“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古村镇的保护与现代化和发展不应当对立起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呼吁,“古人的智慧、思想、知识,有很多是非常了不起的,应当备加爱惜,引以为豪。”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丢掉了古村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丢掉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本源。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工业文明让城市和村落也成为千篇一律的复制品,单调乏味。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林学家唐守正说,散落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古村镇,在当地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积淀了上千年,极具地缘特色。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在现代文明中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保护古村镇就是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在尊重和回望历史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唐守正说。

  变文化存量为文化增量做好文化创意文章

  无人无物,是古村镇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古村镇变成“空巢”,无人看守修缮,古村镇必然难以为继。

  为此,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提出:“对古村镇保护可采取‘三好三模式’,‘三好’指原真性保护好,完整性建设好,远瞻性发展好,‘三模式’指原汁原味的保护模式,传承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前瞻性的把古村镇的文化存量变成文化增量的模式,在文化创意上大做文章,让游客到这里来都有神游的体验。”

  谭继和认为,古村镇的发展与保护并非对立,对古村镇的整体性保护,主要是保护它的个性与神韵,而这也是它的旅游价值所在,只有留住了古村镇个性神韵,才能将满盆“珍珠”用最好的“金线”串联起来,发挥它的最大的价值。

  做好文化创意文章,挖掘古村镇旅游资源,也要防止陷入现代商业模式过度介入的怪圈。四川省邛崃市委书记潘祖龙在总结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经验时说:“发挥古村镇功效,让它真正‘活起来’,就要不以现代理念判别历史文化,而是敬畏先贤智慧,延续古村镇富含的大量历史文化基因。在建筑的保护中,坚持‘以旧修旧,修旧如故’的理念,尊重并保留当地古老的民俗习惯。过度的商业开发会使古村镇失去神韵和本真,变成千篇一律的景点,也失去了保护的意义。”

  人、自然与古村镇文化要有机融合浑然天成

  古村的美在于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在于保护完好的青山绿水,在于简单淳朴的民风,人、自然与文化须有机融合,缺一不可。古村镇保护修缮的过程中,也要尤为关注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古村镇保护中,生态的保护是基础和保障,决定着古村镇的兴与衰。”张永利说,“搞文化旅游时要考虑它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有损于古村镇风貌,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平落人可以为保护一颗古树改变街道走向,要的就是这种敬树如神的精神。”

  面对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本就脆弱的古村镇往往很难逃脱严重损毁的命运,灾后修复抢救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潘祖龙说:“邛崃曾经受过‘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两次波及,古村镇损毁严重,修复过程中,首先要摸清资源,对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建筑、文物建筑仔细地进行分类记录,还要对传统手工技法和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存,同时要将破坏的自然环境逐步恢复,最终使古村镇重现人、自然与文化有机融合的面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