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昔日犹太难民追忆中国人民无私伸出援手

  • 发布时间:2015-11-18 16:46: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华盛顿11月17日电(记者陆佳飞 刘帅)对于85岁的德裔犹太人贝蒂·格列宾奇科夫来说,活着度过青春期曾经一度是奢望。

  “如果我没有去上海,我现在就不可能坐在这里。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向包括我在内的几万名欧洲犹太人提供避难港湾。当时,我们并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格列宾奇科夫这样告诉新华社记者。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纳粹疯狂迫害及屠杀犹太人时,中国尽管正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还是选择接纳了数万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潘光提供的数据,1933年至1941年期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来自包括德国在内欧洲各国的犹太难民,虽然其中的一部分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但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约2.5万名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了自己临时的家园。

  据悉,当年上海接纳的犹太难民数量,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新西兰5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在战争期间无私庇护犹太难民这段历史,上海广播电视台历时8个月,辗转德国、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多国,拍摄了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格列宾奇科夫就是该纪录片中接受采访的近40位曾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之一。

  1939年,当时只有9岁的格列宾奇科夫跟随家人乘船从德国来到中国上海避难,一呆就是11年。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每天的生活都很踏实,很安心。而且,尽管中国人的处境比我们更糟,他们还是对我们一如既往的热情和友善,”她告诉记者。

  日本投降后,犹太难民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些犹太难民在此时离开中国回到欧洲或其他地区,而格列宾奇科夫则选择继续呆在中国直到1950年。

  “上海就像是我的家一样,我在那里读书,在那里工作,在那里结了婚,”格列宾奇科夫说。

  在中国驻美大使馆近日举行的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展映活动上,以色列驻美使馆公使斯图曼以及美国犹太人委员会亚太研究所主席斯通分别致辞,感谢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给予犹太人民的无私帮助,欣见中犹人民之间的友谊历久弥新,期待国际社会共同为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努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