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适度规模释放深度活力

  • 发布时间:2015-11-17 07:31:1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陈亚斌本报记者余向东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苏中粮仓”泰州市紧紧拎住“粮袋子”,粮食播种面积达658万亩,稻麦单产水平领跑全省、连续6年超过“吨粮”,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这个成绩,与扶持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有关联。全市家庭农场3000多家,经营面积近70万亩,其中用于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占93%左右。

  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基层蹲点的民情日记中写道:搞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家庭农场发展,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更是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助力引擎。要让土地成为充满田园风光的农家乐、农民发家致富的“梦工厂”。

  重点扶持一个经营主体

  九成以上流转耕地进入家庭农场

  泰州市率先探索“家庭农场”模式的姜堰区桥头镇,全镇2.56万亩耕地,97%实现流转,流转的对象为140余家家庭农场,经营者大多为当地农民。

  “农场主不等于新地主,控制家庭农场的规模非常重要。”桥头镇农经站站长王国华的解释很朴素:规模过小,农场主年收入达不到外出务工家庭水平,就会影响经营积极性,背离发展初衷;规模过大,一方面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农民得益过小,经营者得益过大,背离种粮大户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主基调。

  桥头镇大杨村曙光家庭农场注册于2013年,前两年一直由黄曙安老两口打理,守着300亩农田,只有农忙时才临时雇6到8个帮工。今年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儿子决定回归,让老黄很是欣慰。儿子一回来,老黄夫妻俩的担子能轻不少,家里花大价钱添置的久保田收割机也能“配”上驾驶员了,地里的活计“后继有人”。

  “儿子今年29岁,已干了10年的镗床操作工,一年能挣10多万元,按说收入也不低,但是回家种地的赚头更足。”黄曙安告诉记者,农场采取“稻麦加西瓜”的种植模式,一年挣个30多万元不成问题。

  在面积、用工和收益之间盘算,桥头镇的家庭农场主们和黄曙安一样,个个心里有本账。老黄所在的大杨村共有近20家家庭农场,每个农场规模都在100亩到300亩之间,常年固定从业人员一般3到4人,常年雇工保持在2人左右,短期用工也数量有限。

  蓝绍敏表示,流转土地发展家庭农场至少有四点好处:一是把那些60岁以上老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必再为几亩地而辛劳;二是把村干部从调解收割耕种、秸秆禁烧等纷繁矛盾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工作;三是转包户致富的途径更多,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四是承包户通过规模经营,种田更为科学、更加集约、更有效益。

  多方搭建六个服务平台

  合作社解农场主后顾之忧

  种着过去“一亩三分地”驾轻就熟,两三个人操持300亩农场可不是轻巧活儿。在成立家庭农场之初,老黄的妻子柳良宝揣着一肚子不安。

  “船到桥头自然直,镇里村里会帮衬你们的。”王国华拍着胸脯说话,他的底气来自该镇6个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平台。所谓“6大平台”是指5个专业合作社,包括能给村民分红、确保土地正常流转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农机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干一条龙服务的农机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种子、实行订单生产的粮油产销合作社,提供融资服务的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及提供用工中介的劳务合作社。

  六大类专业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桥头家庭农场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切实降低了农业经营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益。

  泰州市农委负责农技推广的研究员袁志章说,科技元素的注入,打响了家庭农场品牌,提升了家庭农场经营效益,一大批农业专家受聘于各类家庭农场,深旋耕疏松改良土壤、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品种也得以推广。兴化市钓鱼镇“双超”家庭农场103.2亩水稻,全部种的是“甬优2640”新品种,平均亩产961.2公斤、增13.6公斤;最高田块亩产为992.6公斤,增27.3公斤,刷新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百亩方单产的全国纪录。

  努力实现七个显著提升

  新型经营体系释放多重“红利”

  泰州市委农工办副主任蔡先锋告诉记者,同样是种粮食,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能大大降低成本。以种水稻为例,病虫害统防统治,一亩地能节省60元钱;施肥的效果也比一家一户施要好,一亩地也能省六七十元。土地流转、整理后,全是机插秧,比原来直播水稻每亩产量增加150公斤,收割成本则由原来的每亩120元降到50元。

  兴化市陈堡镇“绿松果”家庭农场引进水稻大棚栽培模式,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稻田里挂蚊帐”。好处是可有效防止稻飞虱等病虫害的侵蚀,水稻生长期间不用打农药,生产出来的大米堪称绿色食品,比普通大米每公斤贵16元,还供不应求。

  “家庭农场的优势之一,就是让统一植保成为可能,摒弃过去滥施农药化肥的陋习,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大大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王国华说。除此之外,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土地产出效益、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和秸秆“双禁”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可以概括为“七个显著提升”。如今的桥头镇里,机耕路密了,新品种推广容易了,亩均粮食产量高了,农民的腰包鼓了。秸秆“双禁”期间,村干部也不必“严防死守”了,借助高效的机械化作业实现秸秆全量还田。

  泰兴市虹桥镇“江泰虹”家庭农场则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在稻田里套养蟹虾,田边设置太阳能诱虫灯捕捉害虫,确保稻田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生产的全是有机稻米,并注册了“江泰虹”商标,与上海、南京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

  总体说来,泰州市家庭农场稳粮增收“玩得转”,被农场主们归结于上述“1+6+7”的算式。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