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下乡记
- 发布时间:2015-11-10 01:33:25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样本
农民马玉明的第一笔贷款
借钱买来的拖拉机20天帮他赚了7.5万
“今年秋天20天我就赚了7.5万,比往年多赚了一倍多。”47岁的河北邢台市清河县农民马玉明从他刚买的红色拖拉机驾驶座上跳下来,乐呵呵地用手拍了拍拖拉机外壳。马玉明是当地无人不知的机械能手,他今年翻倍的收入,来自于他从互联网银行贷款买来的这台拖拉机。
天生酷爱摆弄机械的马玉明并没有像同村人一样做羊绒、羊毛生意,除了耕作自家50亩地外,他主要的收入来自于用自己的玉米收割机、小麦收割机和吊车等为他人收割、犁地。不过,外出耕地作业需要其他人提供拖拉机,利润被分成了。
“我从没贷过钱,我应该贷不下来吧。”马玉明刚听邻村村淘小二杨德超说网商银行能借钱买车的时候,自己将信将疑。以往都是攒够了钱才敢购进一套设备,但他不想错过秋天赚钱的好时节,“要是能再有一台拖拉机,收入不就能翻倍了嘛。”
每年9月底到10月初的20多天,是河北、山东地区玉米收割完成准备播种小麦的时节,翻地是确保小麦更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在当地,连人带机翻一亩地50元,马玉明一个人一天就能翻40多亩。
马玉明决定试试看,他找到了杨德超,让他帮着在淘宝上购买了一台7万元左右的拖拉机,并带着身份证、户口本以及宅基地证明,让杨德超帮他录入信息、提交了20万元的贷款申请。“贷款到账是5天,拖拉机到货用了2天。”马玉明笑着说,“我一看放了8万块,回家一合计,决定拿这钱先买一辆拖拉机,和大儿子一起出去给别人翻地赚点钱,正好赶上玉米换小麦。”马玉明还用剩下的钱购买了一些原材料和化肥。
“这8万贷款还没两个月,我现在就能还上了。”回村儿后,马玉明家的院子里经常来人,大家都想看看淘宝上买的拖拉机有什么不一样,还经常让马玉明表演一下,“就是急转弯,他们叫漂移,我跟他们说这辆新的是四驱的,转弯玩的不漂亮,他们就哈哈大笑,说我还真把拖拉机当小汽车了。”看到马玉明贷款成功并且赚了钱,加上村淘小二的介绍,以前从不借钱的村里人也都开始对贷款蠢蠢欲动。眼下,清河县柳林村已有130多户提交了网商银行旺农贷的申请。
背景
他们都在为农民提供信用贷款
较量已从刷墙到大数据风控
在农村,像马玉明这样有资金需求的农民,面临的选择不止一家。当传统银行没有多少动力下沉网点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巨头已经开始掠夺农村的金融市场。
在乡下,在墙上刷上标语是最常见的宣传方式。但内容已经从“生男生女都一样”,改成了跟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话题了。在网商银行针对农民推出的贷款产品“旺农贷”试点的清河县农村,北京晨报记者看到,“旺农贷 致富快 手机点点钱入袋”的标语;而京东则更早地就在其他地方刷上了“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的口号。
当下,竞争已经从“刷墙”标语,蔓延到了大数据的掠夺,模式也各有不同。但形成“工业品下行”以及“农产品上行”的闭环,已经成为各家互联网金融的共同抉择,为的是获取更多的农民征信大数据。
据了解,网商银行的旺农贷是通过阿里巴巴村淘渠道,凭借长期以来电商的运行概况、违约情况、诚信状况进行跟踪,和当地的特色产业情况,来筛选出信誉口碑较好的地区,再根据村淘小二的推荐以及其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放款及额度高低。而京东金融推出的“京农贷”则是利用产业链金融,并基于合作伙伴、电商平台等沉淀的数据信息,为农民提供信用贷款。
网商银行副行长赵卫星认为,只有用互联网的方式,不断强化风险识别的能力,帮助农民积累信用,才是农村金融真正的出路。“以往农村金融的痛点有四:运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收入难核实、教育成本高。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成熟后,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大数据线上风控,以简单透明的产品流程,将金融产品嵌入本地化场景的线下渠道。”
实际上,农村金融目前依旧是中国金融的薄弱环节。数据显示,当前农户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4%,农村地区信贷档案建立的数量仅为城市的四分之一。在城镇,每万人拥有金融服务人员329人,而农村仅有1人。
北京晨报记者 姜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