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洪湖重现鸟飞鱼跃

  • 发布时间:2015-11-03 05:20:5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54年前,电影《洪湖赤卫队》红遍全国,一曲《洪湖水》,美名天下传。如今,经过长达10年的一系列恢复和治理,洪湖重现天高水阔、鸟飞鱼跃景象,“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的歌声再次唱响。10月19日,《经济日报》记者泛舟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一探洪湖独有的生态之美。

  鱼米之乡 人间天堂

  洪湖是我国第七大天然淡水湖泊,以优美的湿地风光、富饶的鱼米之乡和红色革命根据地闻名于世。1959年,《洪湖赤卫队》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首次进京演出,一炮走红。一曲《洪湖水》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洪湖的美丽和富饶:“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现在,祖祖辈辈围湖而居的渔民们依然保留着每天下湖捕捞的习惯,洪湖市滨湖办事处文泉村村民丁厚刚就是其中之一。文泉村说是村子,其实是个水上渔寨,全村由两个渔场合并而成,400多户渔民都住在船上,只有30多户上了岸。

  记者见到丁厚刚的时候,他正在补渔网。他的船分底舱和外舱两层,面积共约110平方米,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船头还种了3盆太阳花。“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船上,以前船小条件差,10年前花了8万元打了这条大船,住的蛮宽敞。”47岁的丁厚刚说,他从7岁开始下湖捕鱼,那时候洪湖莲叶接天,鱼虾丰美,百鸟齐飞,“出一趟船回来就是一满仓鱼,对着鸟群打一铳就能打几十只鸟”。现在,老丁每天傍晚摇着小船把100多个地笼下到湖里,第二天凌晨趁着凉风初起的时候收回来,平均一天能捕三五十斤鱼,好的时候每天能卖200多元钱。

  其实,下湖捕鱼只是丁厚刚的副业,他家在湖里分得了20亩水面,混养着花白鲢和河蟹,每年有近6万元的纯收入。“湖里养的鱼蟹品质好,虽然生长周期长点,但收购价格高。”老丁随手从湖里捞起一只螃蟹说,这只母蟹大约一两七钱重,收购价是19元,如果是池塘养殖的最多只能卖到17元。记者看到,老丁家的大船旁边还系着1条水泥船和4条渔船,老丁说,“下了一辈子湖了,每天不划着船出去一两趟,心里就不舒服。不为赚钱,就为过瘾,还锻炼了身体”。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卢山说:“老辈洪湖人有一种说法,‘宁可靠大湖,不可靠大户’,意思是宁愿住在大湖边上,也不愿依靠富贵人家。因为大湖里的资源取之不尽,能长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即使再富足的人家,他们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如今,洪湖丰富的物产不仅为沿湖而居的渔家提供了食物来源,更成为当地一大重要的旅游资源。记者从码头到丁厚刚家的水路上,就遇到了3家“渔家乐”。每逢节假日,武汉、长沙、岳阳等周边地区甚至是河南、安徽的游客络绎不绝,或垂钓,或采莲,在碧波荡漾的洪湖上观景休闲,享受水乡独有的乐趣。

  还洪湖以水阔天长

  洪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渔业和旅游,更具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有“中南之肾”的美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水域辽阔,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湖中仅水生植物就有近500种,生长着57种鱼类、138种鸟类,每年在这里驻足越冬的鸟儿多达几百万只。2008年,洪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管理失控,明珠一度蒙尘。上世纪80年代初,洪湖开始发展围网养殖。大量渔民涌进洪湖,插旗为标,插竿围网,无数个小鱼池将洪湖分解得支离破碎,逐渐形成了壮观的“水上长城”,昔日“浪打浪”变成了“竿打竿”。

  “当时围网连着围网,不熟悉航道的话,进去了别想出来。”丁厚刚说,围养的螃蟹不仅吃完了围养水域内水草的叶和茎,还剪断草根,使水草无法再生。渔民们绞不到水草了,便购买含大量氮、磷的人工饵料养殖螃蟹,过剩的饲料腐烂变质,使湖水发黑发臭……

  “2004年底,洪湖53万亩水面中,围网养殖面积达到37万亩。”卢山说,那一年洪湖仅观察到12个品种2000多只水鸟。水草覆盖率由原来的98.6%,下降到只有零星水域有水草,水体净化能力明显减弱。湖区水质降至四类甚至五类,野生鱼类种群趋于单一化和小型化,几乎到了无鱼可捕的程度。

  洪湖生态恶化引起了国家重视,拆围网、救洪湖成为共识。2005年,洪湖湿地管理局成立。同时,湖北省投入7000多万元“拆围”,将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渔民迁移上岸。保留下来的2535户渔民由政府安置,每户分配20亩水域,统一规划好养殖区,发放捕捞证,禁止过度捕捞。

  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洪湖湿地修复成效初显:围网拆除工作基本完成,恢复天然湿地33万亩;水生植被覆盖率恢复到85%,洪湖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天然荷花分布区;建成5个野外监测站、1个指挥中心,实现对洪湖的全天候监控。同时,通过修复候鸟栖息地、人工投放鱼苗和灌江纳苗、清除外来有害物种等方式,逐渐恢复洪湖的生态环境,鸟类恢复到近10万只。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朱俊华说,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洪湖的自我修复功能。2011年夏天,70年一遇的大旱灾袭击荆州,洪湖湿地充当了“天然蓄水池”,为沿岸60多万人提供饮用水源、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有力缓解了灾情。但因此带来的蓄水量不足也让洪湖湖域干涸见底,鱼类绝收,水草枯死。“即便连遭这种近乎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洪湖依然能快速复原。”

  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10月下旬的洪湖,已经看不见夏季旅游高峰时“百舸争流”的场面了,湖面显得空旷寂寥,一眼望不到边。除了偶尔可见的渔民,只有不时零星飞过的水鸟。“船老大”张圣元说,现在夏候鸟已经飞走,冬候鸟还没到,等到了年底,来此越冬的水鸟又会遮天蔽日。

  保护区专门开辟了一片候鸟栖息地——八卦洲保护区。张圣元以前是有名的猎鸟能手。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反复教育下,老张渐渐从打鸟人变成了护鸟人,每天风雨无阻地在湖上巡逻。

  沿着巡湖水道深入八卦洲保护区,张圣元一路给我们讲鸟类的趣事。正说着话,小船左侧约10米远处突然惊起一群飞鸟,扑棱棱飞往远处,不见了踪影。张圣元说,这是白骨顶鸡,是洪湖最常见的越冬候鸟,也是以前猎手们最喜欢猎杀的对象,曾一度难见踪迹,现在又多了起来。现在,许多洪湖人像张圣元一样,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洪湖让他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他们也纷纷以自己的行动保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是,记者采访也发现,洪湖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很多难题。作为江汉平原的“水池子”,上游生活、生产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大量废水、外来入侵物种顺流而下进入洪湖,使得洪湖不堪重负。

  记者在洪湖入湖口、河道、养殖区周边看到,许多水葫芦“浮岛”成为新的污染源。在水葫芦集中的区域,下面的沉水植物均因缺氧而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发臭,部分养殖区即将收获的螃蟹也出现死亡现象。虽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渔船大力开展水葫芦清理工作,但其危害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据统计,连片的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超过10万亩,这些都是跨流域的问题。”卢山说,必须高度重视流域性保护,从源头抓起,只有改革湖泊管理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洪湖。

  事实上,经过近10年的保护,洪湖生态环境虽有了质的变化,但依然脆弱。“洪湖上生活着1500多户渔民,他们吃住都在船上。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政府过去按照每户20亩划分养殖水面,但因人口的增长,现在已不能满足渔民的需求。同时,由于湖区面积太大,人员分散,存在着违法捕鱼、围网行为,监管难度大。”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温峰说,随着渔民户数、人口的不断增长,从事养殖的渔民越来越多,超过了洪湖的承受能力。目前湖区的围网养殖面积从拆围初期的5万多亩,增加到了近15万亩。在部分水域,水质仍停留在四类水平,湖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远远没有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保护“中南之肾”任重道远。

  据了解,随着国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启动实施,保护区会逐步将渔民在岸上进行安置,让洪湖告别养殖时代。湖北省林业厅也已制订了工作方案,到2016年年底前拆除洪湖所有围栏围网。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