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趟出可持续发展新路

  • 发布时间:2015-10-14 07:31:0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郑惊鸿

  浙江青田,因石头闻名,是中国石雕之乡。

  青田还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尽管全县人口只有52万,但旅居国外的青田人就达27万多,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

  近年这个位于瓯江中下游的山区小县,又因境内延续留存1200多年的“稻鱼共生系统”而声名大噪:2005年6月,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6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之一,从此境内外访客游者纷至沓来。

  “就在昨天,来自世界各地的27个国家的代表,到我们龙现村集中培训,这可是全球第一块牌子。”青田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敏芳非常自豪地指着竖立在龙现村头的石雕说。

  “惊叹于青田千年的稻鱼文化,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这第一块牌子授予了我国青田。青田不负众望,经过10年探索,已经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示范点,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趟出了新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主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闵庆文研究员告诉记者。走过10年,青田这个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已经成为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验室”,展示传统农业文化的窗口,生产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基地,开展生态文化型旅游的目的地。在这里,让后代看到了先祖的远古智慧。

  龙现村,远古智慧耕耘者

  古老的龙现村,并不遥远。从温州驱车1小时便到县城,离县城22公里、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见识了这个世界级的方山乡小山村,村口还赫然立着费孝通的题字——中国田鱼之乡。走进群山环抱的龙现村,正是即将收获的季节,层峦叠嶂间铺陈着大大小小或如腰带或如眉毛的稻田,因山势地形的高低不同,或黄或绿,一片一景。

  更为神奇的是橙黄碧绿的水稻间自由自在游动着的红色田鱼,鱼与稻相互依存,与山间清净的空气、梯田、溪水一起,组成了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踏着比单脚大不了多少的青石、泥草垒砌的田埂,记者小心地紧随前者脚步,去探访这个水中的精灵。健步如飞早已走到前方的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晓海回头说:这个田埂的垒法,自古流传,不用水泥砌起,主要是考虑田鱼有拱泥的习惯,用水泥会伤了田鱼,为了田鱼健康成长,田主人宁可要时不常的维护。我们青田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所以田埂都是尽可能地窄,只要能走就行。你看我们这里的水稻是不是比别地的秆壮穗大?这就是田鱼的功劳,因为田鱼,我们种田不用化肥,环保又安全。

  从2005年就开始跟踪观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孙业红告诉记者,青田的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的循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解决了病虫害防治的问题。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呈现稳定态势,稻鱼都没有病害。

  其实,稻鱼共生系统在世界许多国家中都有,只是在中国历史最为悠久。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则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青田县志》有详尽的记载。自古田鱼有4种颜色,因红色喜气而广布田间。稻田养鱼,是农耕社会的神来之笔。传说方山的先民偶然间在放溪水灌溉时,把鱼苗带进了水田。没有想到秋天收获稻谷,梯田里还能额外收获一尾尾肥美的鱼儿。这鱼经过先民一代代的驯化,进化成特殊的品种田鱼,模样还是鲤鱼,但鱼鳞柔软,鱼肉鱼鳞却分外甘美细腻。

  农民伍丽贞和她的鱼家乐

  这是一个神奇的小山村,更是一个田鱼乐园。龙现村人珍爱这田间的精灵,房前屋后必有引活水蓄积的鱼池。到了冬天,人们会把稻田里的田鱼捉到水池里,覆盖上树枝保暖安然过冬。鱼儿精灵一样游动,又给山居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全村396亩农田,水塘140多个。目前龙现村所处的方山乡和全县有条件的乡镇耕耘着近10万亩采用传统方式的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因2005年6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挂牌,在蜚声海内外之余,也让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我们一直沿用的古法稻田养鱼,不单是一种传统生产方式,还是千年宝贝。”农民伍丽贞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和保护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她告诉记者:我们村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上至县委、县政府,下至村里每一位乡亲,都十分重视并自觉维护家园,村庄由专家科学规划,拆除了一些违章建筑,村里有了专门的清洁组,乡亲们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护植被、绿化环境成了更加自觉的行为。我们村现在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销声匿迹多年的许多飞鸟像白鹭也随处可见了。

  “如何把遗产地潜在的价值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闵庆文告诉农民,在继续传承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弘扬“鱼灯舞”等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凭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凭着我们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多种多样的产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吸引各地的游客来吃田鱼、体验稻鱼养殖、当一天农夫,多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态、文化的保护,从动态保护中让农民得到实惠,进而促进遗产的保护。

  “知名度提高了,周边省市很多城里人、外国人,都结队到我们村来玩、来休假。”敏锐的伍丽贞瞄准了这个商机,2006年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了龙现村首家“鱼家乐”,外带销售鲜活田鱼、田鱼干、农家酒等土特产品,生意兴隆。弹指6年过去,伍丽贞和她的丈夫杨民康一边在50亩田里种稻养鱼,一边经营着鱼家乐,年收入已从10年前的几千元达到目前的近百万元,在村里盖起了5层的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还在县城购置了一套高级公寓,“全额一次付清,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

  不仅伍丽贞家,全村人都在保护“遗产”中得到了好处。“现在村里有5家农家乐,都比我家的规模大。以前我们村的田鱼顶多每斤10块钱,如今可以卖到60块钱,最好的田鱼干260块钱一斤还得订单等待,去年来村里的游客有10多万人,仅仅我家每年卖鱼干就在8000-10000斤。可以说,戴上农业文化遗产的这个品牌桂冠,10年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天和一个地的不同。我们农民遇到了好时代。”

  亚洲模范农民金岳品的梦想

  伍丽贞的变化,可以说是青田农村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只能守着人均3分薄田的年代,改革大幕刚刚拉启,许多年轻人便急不可耐地冲出樊笼纷纷外出讨生活。特别是龙现村,1400人,走了一半,几乎家家与国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在大批年轻人竞相出国30年后,近年有不少人开始从国外返乡创业。方山乡的“亚洲模范农民金岳品”就是一个典型。他从法国归来,他的返乡带动了方山乡近百户乡亲加入稻鱼养殖事业,搅皱了青田一池春水。

  和许多青田人一样,1978年15岁的金岳品离开家乡走上了先辈的老路,在巴黎十二区开了自己的中餐馆。他回国创业很有戏剧性,至今老母还非常后悔2007年的法国之行。习惯了山村自在日子的父母执意要回乡,2007年底金岳品亲自送父母返乡,发现阔别30年的家乡变了,从县城到村里的道路是那样的整洁、宽敞,但也发现记忆中的满山稻田已不再那么浓绿,有的甚至杂草丛生。迈进家门放下行李,老父亲从门前的池子里捞起一尾红田鱼。“就是父亲这个熟悉举动,触动了我的尘封记忆。”他说,记忆中最美好的季节是每年的九十月,水稻丰收了,放了一年的田鱼也差不多长到六七两,村里要举行隆重的“尝新饭”仪式。爸爸抓田鱼,妈妈做新米煮的饭,这第一碗,要祭祀田公、田婆,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至今脑海里还能记得每捞起一尾田鱼加餐烙下欢乐的情景。30年后再次吃着妈妈烧的田鱼,突然间他做出了一项决定,家乡上千年的稻鱼共生农耕模式是他的归程,不顾所有人反对,2008年初45岁的金岳品带着积蓄投身“稻田养鱼”事业。

  7年后,记者在金岳品的浙江方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访时,他坦陈,这些年欧洲经济不景气,许多华侨都在探寻回国发展的机会,身为厨师的他,知道有机农业的世界市场有多大,他断定家乡的稻田养鱼是他的机会,蕴藏着希望和未来。七载深耕田间与市场的生态产业链,金岳品不但掌握了生态农业的精髓,还发展了田鱼孵化技术,突破了一年两季的孵化局限。2009年他组建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前3年几百万元投入不见底,一直到2012年才开始微盈利30万元,去年成立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拿下了田鱼和稻米两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现在我的品牌米30块钱1斤,田鱼干260元1斤。根本不愁销路,只要产品一亮相各地的农博会,就被热捧。”自此,许多农民追着要入社,要学稻鱼共生新法。按照金岳品摸索出的稻鱼共生最大承载量,每亩田鱼能收120公斤,稻米能收400公斤,不算节省的人工,一亩地收入在万元以上。借助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金岳品的稻鱼有机产品,在欧洲市场也很抢手,现在每周都要发货,成为欧洲中餐馆招牌菜。田鱼按条卖,还成为外国人饲养的观赏鱼,每条40欧元。

  致力存续先民智慧的金岳品,终于收获了他的梦想。2014年10月“世界粮食日”期间,他在泰国捧回了“亚洲模范农民”的奖牌。“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良田”,金岳品说,这是他雄心背后的朴素念想。闵庆文则说:伍丽贞和金岳品的成功,恰是粮农组织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所希望的,传承农耕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致富,实现农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