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维权骑士”的尴尬事
- 发布时间:2015-09-27 02:29:51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周末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 张盖伦
短短两个月,几乎没做任何主动推广,互联网组织“维权骑士”以“守护者”的姿态杀入原创作者的“朋友圈”。
100多位活跃在知乎网上的原创作者与“维权骑士”签约,授权它为自己的原创作品“讨个公道”。这些作者在知乎上撰写的文章,不同程度地被微信公众号盗用——不打一声招呼就“搬走”,发表时抹去署名和出处。“维权骑士”负责人陈敛统计,有的作者文章被各种微信号盗用多达1200篇次。
“个人原创者为自己的文字维权,太难;这个点,太痛。”互联网创业者喜欢谈“痛点”,出身阿里巴巴的陈敛也不例外。
用技术手段降低维权时间成本
最近,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编辑在后台看到了“维权骑士”的留言。
这是一则通知,指出该微信公众号曾在某年某月某日未经授权转载了某作者的某篇文章,并提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按照百元千字的标准进行侵权赔偿;二是删除文章,次日首页头条单独推送致歉声明。
如果得不到回应,这则通知会再出现两次;之后,“维权骑士”会启动举报程序。
他们的武器,是《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如果公众号遭到抄袭举报,面临的后果是7天到永久封号不等。
陈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7月“维权骑士”运营至今,类似的侵权通知已经触达了两万多个公众号。“坦白讲,大多数的被通知方没有理会我们。”
不予理睬,没有关系。“维权骑士”会将这些公众号纳入黑名单库;下次发现其有抄袭行为,不再通知,直接举报。
现在,随着“维权骑士”知名度的提高,回应他们的公众号也明显增多。
“维权骑士”有一套自己的“天网”。签约作者用其ID在知乎上发表的所有文章,都会自动纳入“维权骑士”的监测系统,并与各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抄袭,负责该作者版权维护事宜的“骑士”就会向微信公众号发送通知单。
陈敛知道,个人原创者在侵权行为面前有多么弱势。“他们对维权流程不太了解,也没有相应的产品和技术去提升效率,无法进行规模化维权。”那些在知乎上动辄拥有几十万粉丝的“大牛”,面对抄袭,同样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们满心疲惫地找上门来,这让陈敛感觉责任重大。
“用我们的时间,换他们的时间。”6名创始人和20多名热心网友,支撑起了“维权骑士”的运转;在法律无法形成有效震慑的网络版权保护领域,这个出身草莽的互联网组织,带着原创者的期待开始前行。
维权资质遭遇质疑
很快,陈敛就发现,他们在不经意间啃了块“硬骨头”。
《著作权法》是有,但更像一块“遮羞布”——法律武器用起来太不顺手,赔偿金额还不足以支付诉讼成本,真正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打官司的能有几个?
陈敛称自己的团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外行的身份杀入这一领域,和法律人士一聊,才知道“水很深”。
“任何维权,都应该以诉讼作为其后盾。但‘维权骑士’这样的组织,本身不具备进行民事诉讼代理的资质。”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董毅智分析说,如果真正对簿公堂,作者还要证明自己是文章的原始作者;知乎是一个问答网站,一些答案在作答时还引用了其他人的观点或者资料,这时著作权是否完全属于作者本人,还需进一步认定。“维权是件相当复杂的事情,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好。”
“维权骑士”还遭遇了舆论“反弹”。其收取的侵权赔偿费用,会和作者五五分成;而他们留下的打款账号,是个人支付宝账号,且暂时无法给付费者开具发票。
“从五五分成的收费来看,这是一种商业行为。‘维权骑士’应该在工商局进行注册,并在其注册的营业范围内提供服务。”中国知识产权网首席律师徐新明认为,这种有组织的、持续性的代理,其收费应出具发票,否则涉嫌违反国家税收相关法律。
用最快的速度实现规范化
一位微信编辑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在乱象频出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维护版权的重要性将日渐提高。“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只不过由谁来牵头,谁又能将这件事完全公正合法地做起来,目前还有诸多疑问。”
从授权代理合同没有双方手写签名,到收费无法开具相应凭证,“维权骑士”在得到原创者叫好的同时,也面临了和所有互联网新生事物一样的问题——不够规范。
董毅智认为,“维权骑士”的诞生,说明大家对知识产权愈发重视,“这是件好事”,是行业升级的必然表现。但这种维权方式,还是有待商榷。徐新明指出,该组织确实是“应时而生”,但必须按照法律要求自我规范,国家相关部门也该介入引导。
“我们在努力奔跑,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规范化。”陈敛坦言,现在组织确实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他们已在寻求改变,与相关律师事务所展开合作。
“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陈敛也担心遭到利益受损者的打击报复,但这件事已经开了头,他觉得不能辜负作者们的信任,必须得做下去。“至少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科技日报北京9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