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退失菩提心

  • 发布时间:2015-09-18 17:31:59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佛教中有很多偈语。所谓偈语,就是充满哲理,蕴涵禅机的话。这些话,只能感悟,不好说得太明白。如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对于偈语,我向来主张感悟。这些话看似简单,往往是很多禅师一生的心得。我到任何寺庙,都喜欢看高僧们留下来的偈语。至于从各种佛教书中看到的,就数不胜数了。每每观之,揣摩之,所受教益颇多。既可以从容处世,也可以淡定人生。

  辛卯岁末,应友人之约赴重庆闲游。重庆过去倒是去过几次,可惜没有造访过大名鼎鼎的大足。于是对友人说,这次说什么也要去大足看看。

  大足是重庆的一个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知道大足县的人不多,知道大足石刻的可谓家喻户晓。石刻,也称石窟艺术,即依山顺势在石头上开山造像,赋予文字、图画的艺术形式。像我国的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均莫如此。有人说这种艺术源于印度和中亚,我表示怀疑。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我就亲眼看到古人类在石壁上涂抹穿凿的痕迹。至于有没有印度及中亚之人打造的规模大、充满艺术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管怎么说,人类自直立行走,有了语言,懂得审美后,在千奇百怪的洞穴、石壁上记录了绘画、文字及雕塑作品,无论如何,是让后人自豪的事。

  大足石刻不像有些石窟,只在一个地方,它遍布大足县方圆1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据统计,大足有大大小小的石窟区100多处,光雕像就有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和多宝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大足石刻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于时间的关系,到大足看石刻不可能全部尽览。我们选择了宝顶山。

  到宝顶山看摩崖石刻,离不开赵智凤。赵氏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出生于宝顶山附近的米粮里沙溪,他家境贫穷,但对母亲很孝顺。小时侯,有一次母亲生病,求医于古佛岩的高僧。母亲身体好后,他立志削发出家。16岁去成都参学求戒,后云游到大轮院,看到了柳本尊事迹,很受感动和启发,便效法以化水治病为方便法门,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3年后他回到家乡,将出家的小庙古佛岩改建为圣寿本尊殿。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纵横五里,在宝顶山完成了一座庞大的“U”字型造像群,在当时轰动朝野,民间也有“上朝娥眉,下朝宝顶”之盛况。

  关于宝顶山的摩崖造像艺术,用惊奇、慨叹都不为过。而我更看重的,是这些造像艺术背后所付出的劳动和文化的律动。我以为,当时赵智凤创意主持这个巨大的文化工程,并不是完全从雕塑美学上去考虑,甚至他并不精于雕塑艺术。他所处的南宋时期战火不断,人民呼唤天下太平,既然皇帝没有能力抵御辽金的入侵,人们只好祈望于佛祖了。再一个原因,在赵智凤之前,以至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人开始在大足雕塑摩崖石像了。在中国众多的摩崖石刻中,几乎都没有创作者的姓名。即使到了赵智凤这里,也依然没有留下创作者的姓名,这大概与官刻不无关系吧。如果以今天的审美看,没有留下创作者的名字,反而更增加了艺术的神秘感。我到过很多寺庙,也像很多佛教信徒那样跪下膜拜。有一次,一位佛教界的高僧问我,别人拜的是佛,你拜的是什么呢?我知道他在考问我参禅的悟性。我说,别人为什么拜佛我不知道,我在拜佛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拜前人的劳动。你想啊,那么高大的一棵树,经过木工之手,没用一颗钉子,就能雕塑出这么一尊伟岸的佛像,而且几百年不倒,你能说不是一件伟大的创举吗?听了我的话,高僧不禁泪流满面,他说,我们供了一辈子佛,真的不知道佛是什么。你今天告诉我们,佛是劳动,你是真正的与佛结缘了。

  在宝顶山,可看的可道的摩崖造像很多,诸如大佛湾的六道轮回塑像、千手观音龛释迦佛涅槃卧像、牧牛证觉道场的一组长达27米的十组造像等,都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使你从心底不得不发出佛大不可度量的感叹。感叹之余,我拿出笔记本记下了三则偈语:

  偈一: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偈二: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偈三: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

  此三则偈语我不是同时发现的。偈一在宝顶大佛湾北岩中部通编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中者最为醒目,但个别字迹已经剥落。此外,在其他16处均有刊刻,可称作菩提倡。上世纪40年代,有大足石刻考察团到达宝顶山,人们普遍认为偈一所言为宝顶的创建者赵智凤励志之作。想想看,要完成这样一件偌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少物力财力人力,更为关键的是在长达70年的建设中,赵智凤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宝顶山。他就像传说中的愚公一样,用毕生的精力孤注一掷就干这么一件事。尽管这有点赌人生的味道,可我们除了敬佩恐怕还是敬佩吧!

  至于偈二、偈三,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但在精神层次上又有所不同。我们既可以视作赵智凤一人的“自造像,面佛发誓”的誓言,也可以看作是历代佛教徒,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能工巧匠们的誓言。由此,让我不禁想到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的话。确实如此,列宁也说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精神一旦掌握在人民手中,就可以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就大多数人来说,究其一生还不至于遭遇“热铁轮”“百千劫”吧,既然如此,那我们何必不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呢!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