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企业向外引智如何求同存异

  • 发布时间:2015-09-18 15:29:3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用“3D打印”技术制造重型核电金属构件,这一场景在佛山即将落地。近日,南风股份控股子公司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志宇告诉记者,技术重要环节核电主蒸汽管道贯穿件模拟件样件已完成生产,设备已具备生产状态,这也标志着南方增材自主研发的重型金属3D打印技术在核电领域运用步伐加快,产业化在望。

  据了解,贯穿件模拟件的研制是南方增材“牵手”国核集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同完成。事实上,引入外部学研力量提升企业创新力,南方增材从成立之初起已在不断探索。2010年,南方增材引进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并开启了双方在重金属3D打印技术的工艺合作。

  及至工艺成熟,南方增材又向高校引智优化其软件设备。今年7月,南方增材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哈工大将全力支持南方増材对3D打印设备的优化和升级,并重点开展后续新设备的研发设计和调试工作。

  向高校引“活水”,是不少佛山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选择。但这一向外引智并非一帆风顺,理念的不落地、驱动力的差异,让校企的“牵手”分分合合。如何求同存异、破解难题?日前,记者专访了南方增材与哈工大合作的校方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成伟。

  A

  校企合作更需耐心

  南方日报:产学研合作在上世纪80年代广泛开展,你如何评价现在中国校企合作状况?

  李成伟:现在有个趋势,高校跟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在缩小。多年的校企人才互通,让双方在技术、思维方面更为接近,而且企业的技术储备也逐渐显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需要与高校进行合作,毕竟企业与高校的驱动力模式和刺激点不同。在企业工作要根据领导安排,按部就班往前走;而在高校是“问题驱动”模式,给你提出问题,你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及其难点,做好集成。而企业在寻求提升时,常常面临非标准化的问题,正需要高校这一模式介入。

  由于这样的差异,下一步企业和高校一定要搞好产、学、研的链条,保证企业有放心的东西使用,高校可以从现场或者企业中寻找问题,这样是很好的结合。

  南方日报:的确,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举措,但企业和高校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它们之间的合作较多会遇到哪些问题?

  李成伟:合作过程中的确会产生一些落差和分歧。一般来说,当企业出现难题寻求高校帮助时,往往会对学校产生过高的期望,但校方可能并不能百分之百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矛盾。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存在问题。现在竞争激烈,有些学校为了接项目,在没有合理评估问题以及自身技术的情况下,就盲目与企业签订合同确定目标,最后无法完成。因此校企合作,双方都需要耐心,不能心急。

  此外,还需要法律合同的约束,这是一种保障。但我认为,在合同与法律约束的基础上,佛山企业想要更好推动校企合作,更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这次哈工大和南方增材签订了六年合作协议,我们是作为技术力量融入南方增材的生产小组等各方面,形成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依靠双方相互之间的信任。

  南方日报:你提到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落差,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这个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李成伟:学校和企业就像教授和工程师的区别。教授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工程师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教授要把工程当中的问题提炼出来去解决,归纳成一定规律,这就是理论。但问题从哪里来?得在实践中观察问题。比如我们在与南方增材合作中,对温场的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工程,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理论就从实践中出来,同样实践也是理论实现的基础。企业可能只关心某点温度的测试,并不关心背后的规律,它更注重的是这项技术是否能直接应用于工艺过程,最终产品能否符合要求。

  这就是“务虚”与“务实”的问题,“务虚”解决的是理论和方法,现在可能无法实现,但几十年后也许就有指导意义。但实现可能需要更多“务实”技术去支撑,也就是在实践方面的推进。我个人认为,南方增材在这方向做得不错,多年来一直在研发上大力投入。

  B

  高校力量全程入驻项目

  南方日报:此次与南方增材的项目的合作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开展?

  李成伟:南方增材此次与我们签订了一个为期六年的合作协议,在南方增材的“重型金属构件电熔增材制造技术项目”中,我们主要服务于设备制造方面,助推其设备在工艺流程方面的提升。

  目前,哈工大的四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已进驻南方增材的研发团队,负责软件编程和机械制图,也将在第一线参与研发和提升。

  南方日报:目前与南方增材的合作有什么进展?对于后续新设备的研发设计和调试将会聚集于哪些方面?

  李成伟:在整个项目中,我们主要负责两个方面。一个是增材制造前的模拟计算、模拟仿真,一个是过程当中的数据检测和数据管理。

  以模拟计算和模拟仿真这一阶段为例,增材制造需要通过图纸进行3D建模再进行“打印”,目前设备在图纸建模方面还有待提升,这也是我们正改进的方向,通过图纸、参数及相关要求,进行模型的模拟及仿真。这一关非常重要。

  南方日报:哈工大和南方增材的合作已经开始逐渐走上轨道,你对双方之后的合作还有怎样的期待?

  李成伟:首先,希望之后双方都可以保证良好的信誉。我们和南方增材签了六年合同,希望企业可以保证我们的人员在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可以集中精力做事。但这个合作根据市场调节,我们也接受企业方面的评估,每年都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双方再继续合作。这样的合作方式基本可以确保稳定按照六年的思路发展。

  在和南方增材的合作中,我们的定位是参谋,决策权在企业手里。但双方如果达成了互信的合作模式,学校就可以充分发挥开拓思路的优势,进一步辅助、助推企业的发展。

  C

  校企合作助推自主研发

  南方日报: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是时下最热门的词语之一,很多企业在谋求智能化转型升级,那么在你看来,现在中国的智能制造进程如何?

  李成伟:在工业中,中国最早出现的是流程改造,即流程自动化,其中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最早推行流程自动化。1986年已经有了大庆乙烯工程,是国家最早最全的流程智能化系统,整个工厂现场,从原材料生产到材料成品这一过程中基本上看不到工人,全流程都是自动化。

  相较而言,制造业的改造起步就比较慢。例如,家具生产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产品上很难有提高而且市场有限,因此多数依靠批量生产,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状况。要改变现状,就需要提升设备,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南方日报:目前中国企业智能化处于怎样的阶段?高校是以怎样的方式去帮助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

  李成伟:现在提出的智能化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设备层面,一个是企业层面。如今大部分企业的智能化还处于设备层面,也就是智能设备。

  而企业层面的智能化研究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测、控、管,设备的传感,简单来说,就是从测量,传感到PRC的控制,及至后面数据库的存储。打个比方,先仿生,到仿人,这才是智能生产。

  事实上,我们高校也在琢磨如何跟企业合作,以提升、助推它的智能化水平、制造能力,从智能化上发展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蓝志凌 李丹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