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请你不要笑,严肃点”

  • 发布时间:2015-09-16 08:30:44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李邑兰 张冉婷

  严格来说,这是BBC出品的真人秀纪录片:BBC起意,招募、选拔他们认为合适的中国面孔的老师,到选定的英国公立学校,展开一场他们认为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比拼。

  与中国学生比,英国学生老是输?

  事情要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说起,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25名之外。

  英国人不信邪。2015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真人秀——《中式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测试中英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

  拍摄进行了一个月,更长的时间花在了前期筹备上。在这个由BBC发起的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5位中国老师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在临时组建的“中式学校”内,对博航特中学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式教育试验。BBC承担老师们的住宿、交通费用。项目最后,让接受两种教育的学生一起考试,比较哪边的成绩更好。

  2015年8月4日,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在英国首播,并通过视频网络在中国传播,立即在中、英两国引发巨大关注,视频网站累计点击率达100万次。

  在纪录片中,中国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狰狞”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这副形象在片中贯穿始终。

  中英两种文化的冲突、课堂的无序、中国老师的崩溃:这似乎是一场中方注定失败的试验。纪录片最后,考试成绩公布,“中式学校”学生的数学、中文、科学(包含生物、物理、化学)成绩以绝对优势赢得胜利。

  纪录片在2015年3月底拍摄进行到尾声时,BBC纪录片对外宣传负责人瑞秋·鲍来到博航特中学,让5位老师为纪录片拍宣传照。“你们谁是(中式学校的)校长?”鲍询问。4位老师指了指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

  李爱云说话不徐不疾,态度温和,她站到前排,面带微笑地望着摄影机。一位工作人员神情严肃地告诉李爱云:“虽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请你不要笑,严肃一点儿。”李爱云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导演组仍不满意,干脆把5位老师中表情最严肃的科学老师杨军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摄。在宣传照中,5位老师表情古板,充满象征意味。

  一定要有思想品德课

  纪录片一开场,英国的中学生换下衬衫、短裙,穿上中国式校服,升国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这些符号性极强的场面,也是英国人对中国教育的传统印象。“填鸭式”教学画面反复出现并被强化,比如:老师不断重复一个单词,或是挥着教杆,在幻灯片上指指点点。

  “其实,我们的教育方式已经改变了”。李爱云告诉记者,他们5位老师并不能代表中国教育,而中国因经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差异很大。

  5位参与拍摄的中国老师,都说着流利的英语,都有欧美留学经历。李爱云和数学老师邹海连分别来自两所精英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另外3位,科学老师杨军、中文老师赵薇和体育老师王再鸣,目前都在英国工作和生活。

  BBC制片人告诉李爱云,她将教3门课:英语、中文和社会课。

  社会课就是中国的思想品德课。李爱云没教过,一开始比较排斥。“中国的价值观并不一定适用于英国”。她对记者说,比如“个人要服从集体,集体意志高于一切”,而英国人更强调自我。但BBC导演组在考察了一圈中国学校后,认为思想品德课能体现“中国特色”。李爱云最后选了几个她认为具有普适价值的话题:认识自己、面对挫折、交往的品质。

  31-16=?这也太难了!

  纪录片中最符合“中国老师”形象的杨军,实际也不那么中国——她上世纪90年代初在西安一所普通中学当中学老师,1997年留学英国,随后定居,先后在英国的私立中学、公立中学当了10年科学老师。

  赵薇来自广西南宁一所普通中学,她在中国当了4年老师,2012年定居英国,在一所公立学校教中文。初到英国,英国学生基本功之弱,令赵薇吃惊。一道数学题:31-16=?初一的学生个个喊难、算不出来。在中国,这是小学二年级的难度。

  体育老师王再鸣是最后一位加入BBC纪录片拍摄的中国老师,她原本在广东一所大学教体育,2014年9月移民英国。导演组想在“中式学校”中开设体育课的理由是,在中国,体育成绩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升学;但在英国,体育只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并不会计入考试总分。

  英国学生:我们就是来参加真人秀的

  5位老师都没料到,即使做了那么多准备,但在遇到50名英国“熊孩子”后,还是失控了。

  “纪律非常重要!”杨军反复在课堂上提高嗓门,但她很快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听她的,学生一直在嬉笑、唱歌、聊天、插嘴……

  其他4位老师也不好过。中文老师赵薇的课堂,调皮的学生卢卡一直捣乱,赵薇让他停止,卢卡顶撞:“我做什么了?我什么也没做!”赵薇不得不打电话给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邹海连,让他将卢卡带离教室。就连导演也看不下去,纷纷劝说:“求求你们,听一下。”没有学生理会。

  最后,只能请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出面干预。课堂立刻安静。“我们怕他,这就像是首相来了。”一位学生在后来的采访中说。

  为了尽量不干扰课堂,BBC工作人员在教室内放置了9台固定摄像机。英国是一个真人秀文化深远的国家。“我就是抱着参加真人秀的心态来的。”13岁的英国女孩苏菲在脸谱网上回复记者。与其他49位同学一样,当学校张榜招募“中式学校”学生时,她报名了。苏菲是那种爱说、爱动、爱与老师顶嘴的调皮学生典型。摄影机在场,激发了苏菲的表演型人格。

  捣乱的苏菲成了第一个在课上受到惩罚的学生,被老师杨军叫到前排罚站。但这在这所“中式学校”里是失效的,学生们反而觉得好玩。

  没有呈现的400多小时素材

  纪录片第一集,展现最多的就是“中式学校”课堂秩序的失控。李爱云期待在第二集中呈现一些转变,但并没有。纪录片不间断拍摄一个月,素材多达400多小时,最后呈现的只有3小时。在那些未呈现的镜头里,5位老师都在尝试改变。

  第一天上课,杨军还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生。BBC导演组告诉她:“你记住,你就是说、写、讲。”这是他们认为中式教育应该有的模样。杨军照做。但她渐渐对这样的方式不满。

  杨军记得,第一堂化学课自己讲得特别糟。她让学生们做实验,但一间教室里的50名学生,乱成一锅粥。第二次上课,她让学生把座位打乱,四五张方桌拼在一起,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得很顺畅,学生也很积极。杨军打算此后就这么摆放课桌,但BBC的导演不同意,他们还是要求杨军把课桌放回原样,让学生以写和抄为主。

  没有呈现的,还有李爱云的社会课。李爱云举办了演讲比赛,题目是“中式学校”。一位叫特里斯坦的学生滔滔不绝,极富感染力。最后谈及梦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英国首相”。在特里斯坦看来,中国老师的灌输式教学、对知识点的总结更加精准、直接,学习起来效率更高。然而在纪录片中,关于特里斯坦的镜头几乎没有。“可能是他太适应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矛盾。”李爱云分析BBC的选择。

  中国老师:不是考试胜了就算赢了

  在毕业典礼上,李爱云作为“中式学校”校长发言:“我始终没有认为我们考试胜了就是赢了,这是一个奇迹。”

  在英国教书10年,杨军看到英国学生大多“吃不了苦,要是一次没有学懂,就不愿意试第二次、第三次了”。

  赵薇回想教过的中国学生,“都非常刻苦。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出路”。她告诉记者,英国不一样,在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竞争意识也没有那么强烈。他们崇尚学生应该快乐。

  赵薇对“快乐学习”持保留态度,“如果给学生灌输学习是很快乐的观念,他一旦碰到困难不快乐,就有理由放弃了”。

  杨军也在反思中国教育:“小孩子现在真的蛮可怜,没有什么童年,死读书,读死书,以后可能也没多少用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

  “中国的教育更像流水线工厂,每个人基本是一模一样的思维,而英国小孩每个人都不一样”。王再鸣告诉记者,她教学生剪灯笼,在中国,学生会尽量剪跟老师一模一样的灯笼,但英国学生剪出来的灯笼形状各异、五颜六色。

  英国观众对BBC的教育试验褒贬不一,有人站在博航特中学校长斯特劳格尔这边,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枯燥无味,以牺牲学生的童年为代价”;也有人觉得难堪,“我们的孩子连起码的对人的尊敬都没有”,一位英国网友在推特上评论。

  杨军认真考虑后觉得,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没有谁更强,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不行,单纯的“玩中学、学中玩”看来也不行,“一定要两种方法相结合”。(原载《南方周末》)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