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原“创客”行 几代强军梦 一生报国情

  • 发布时间:2015-09-14 01:31:5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贵州航天50年

  从城市到深山,再从深山到城市;从传统以军为主到军转民,再到军民融合发展,一支三线军工老牌劲旅,历经黔北高原三线建设战天斗地的风霜雪雨,历经改革脱困的阵痛和三线调迁,历经“断炊后找米下锅”的艰辛,再到如今踏上勃勃生机的新征程,中国航天科工十院(原061基地)的几代“创客”走过风风雨雨50年……

  创业——矢志三线,大山深处的热血建设

  “三线建设”,这个特定的词汇,在历史的沉淀中被深深铭刻在几代航天人的记忆里。

  1965年,黔北高原三线建设的号子在山间回响。按照“钻山、分散、挖洞”的要求,建设者们大山深处建厂房,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同住茅屋、同啃干粮、同创业,一个既能科研又能生产的军工后方基地,迅速在群山峻岭间悄然崛起。

  1970年12月18日,随着某型号武器首批产品的试生产成功,十院(原061基地)第一代“创客”们凭着满腔热血艰苦创业,书写了从无到有的传奇神话。

  在利用国内已有技术成果,借鉴和消化部分引进资料、实物基础上,创业者为了完成“从无到有”这个艰巨任务,夙兴夜寐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自己动手制成两吨多重大型起重工具,攻克吊装氢塔、空气塔的难关;安装重达120吨的模锻锤座,在没有大型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工人们群策群力,采用蚂蚁搬山的办法,仅用两台卷扬机、四个50吨千斤顶、钢管等工具,硬把120吨设备从火车站拖到厂房安装成功……

  1979年冬,十院主动请战,国防科工委批准,统一立项研制XX型号导弹。1992年10月,历经数载研制的该型号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靶试成功,并创造了我国地空导弹靶试史上“制导精度第一,产品可靠性第一,第一次射击带干扰靶机并一发命中”的三个第一,摘取了我国地空导弹设计定型一次性达到和超过可靠性指标的优良成绩,在傲指苍穹的啸天长剑上自豪地铭上了“贵州航天制造”的标志。

  1995年初,十院制定了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开展预研项目的计划。立足于国内现有可利用技术资源,借鉴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高起点、高质量,争取在较短时间向XX型号新一代武器系统发展,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出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的武器装备。2005年,历经艰辛“磨剑”,十院先期自筹资金立项研制的某新型号武器系统定型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创造了该类型号系统研制史上的奇迹。从立项到完成设计定型试验,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创造了该类型号武器系统研制经费最少、靶试效率最高、靶试质量最好的新记录。部队首长高度赞扬:在100分得试卷上做出了120分的成绩!

  裂变——转民保军,二次创业的变革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经过十余年发展,当时的十院军品生产已超过设计能力,某型号武器系统、卫星及其他航天产品的配套研制、预先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军品生产、科研、预研全面展开的格局。

  然而,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决定,全国三线军工普遍面临军品任务锐减的现状。军品生产大环境严峻,十院部分生产厂生产任务濒临断“炊”,不转民,难以生存不说更谈不上发展。困难在面前,出路在哪里?十院喊出“第二次创业”的口号,利用军工企业技术、装备、人才优势,踏入国民经济建设新战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海。

  在搏击市场力争改革脱困的艰辛历程中,十院在199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亿元,为1984年的15倍。所属航天风华公司生产的风华牌电冰箱曾“风行中华”;一个年生产能力达5至7万辆车的航天汽车城在黔北遵义崛起,书写了“城乡路万千,处处有航天”的传奇;参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研制,在我国高科技领域是一次重大突破……2015年,十院研发的世界最大功率液力变速器夺得国家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大奖。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十院民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十院已成为贵州装备制造业的领头雁,以石油开采技术装备、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大功率液力变速器、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核级铸锻件、现代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等为代表的民品正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在和平环境中推进经济发展的十院人,从未忘却“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2015年工作会上,十院院长李权忠指出: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打破了军工领域的传统分工,“民参军”热情高涨,将形成武器装备竞争采购新常态。必须注重武器装备在体系对抗中的贡献度,研制生产机动灵活、操作简便、免维护、体系贡献度高的新一代武器装备,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做出应有贡献。

  创新——军民融合,掀开企业发展新篇章

  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进入新世纪以来,十院阔步发展,连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刚突破10亿元,跃升到2012年突破百亿大关。2015年,十院前身原061基地正式转型升级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的改革发展从此翻开崭新一页!

  50年的建设和发展,十院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驱动之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两级技术创新体系。2007年完成三线调迁后,十院以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化平台。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被贵州省政府批准为“贵州省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遵义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航天军转民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新时期,新常态,新起点。作为军民融合、技工贸一体,具有强大科研能力、装备制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十院正遵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一主两翼三创新’,再谋航天事业新发展”的转型升级思路,重点围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高技术、工艺研究水平,大力推进航天防务成本工程和民用产业价值工程,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投身贵州以大数据产业为代表的五大新兴产业,奋力在贵州高原再创三线军工的不朽传奇。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