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还能烧多久?
- 发布时间:2015-09-09 06:33:47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昨天听到一个消息,让我感慨万千。
四月份采访过的一家O2O公司,B轮融资还没到位,现在决定撤资,投资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A轮烧了那么多钱,还没看到所谓的盈利模式带来真金白银。
和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喝茶闲聊,他用非常淡定的口吻说,创业公司的冬天来了。作为烧钱最疯狂的O2O领域,今年迎来一轮又一轮的死亡高潮,几乎每周都有机构发布榜单,刷新“死亡名单”。
喧嚣震天的A轮,战战兢兢的B轮,以及无路可走的C轮——季节开始变化,资本市场开始收缩,无数创业公司开始从初期的狂奔变得步履蹒跚,甚至跌倒在前往星辰大海的路上。
在顶着“青年创业新贵”光环,反复融资烧钱数年后,红极一时的“饿了么”终于走向了一个俗套的结局。近日,京东已开始正式洽谈收购“饿了么”相关事项,一旦“饿了么”被并入京东到家,此前的上市豪言便成了笑柄,好在背靠大树,也终于跳出“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怪圈。虽然寄人篱下,也胜过继续提心吊胆地进行资本豪赌。
再以互联网+汽车为例,到底是走线下的重模式,还是走线上的轻模式?汽车后市场既要拼资源,又要拼流量,最后还得拼资金。1元洗车,首单免费……花钱买流量也是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法则。然而,冬天来的时候,他们还会有力气继续烧钱吗?
可以说,为积累用户和培养消费习惯,这几年,创业公司和投资者不惜“烧钱”来扩大市场份额。仔细研究后发现,除了一路过关斩将的那几家,大部分的创业者只是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在“人来疯”,很多需求都是烧钱带来的伪需求,不可持续。
为疯狂烧钱创业模式买单的,并非这些活跃在台面上的投资人,而是其背后的出资人。
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导致的恶性烧钱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在商业上,配送或生产一个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费用高于收入的话,这个活动是难以长期进行下去的。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哪怕贴再多的钱也会赔掉。
补贴的游戏,大公司可能熬到最后,但大多数小公司绝对熬不到。实际上,即便是大公司,高额补贴也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上个月彭博社披露的一张Uber债务表显示,Uber在取得了4.15亿美元营收的情况下,营业亏损为4.7亿美元。
烧钱获取用户只是一个渠道,最终要通过比较好的产品或服务体验,形成用户黏性,把用户留在平台上才是王道。烧钱是把双刃剑,有可能烧死自己。希望喧闹一时的创业神话不要换来一地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