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雪山之巅守得万家安宁

  • 发布时间:2015-09-08 01:31:0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张 强通讯员陈伟平许凌康

  “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这是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驻地的真实写照。这个营85%的官兵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型疾病,60%血色素超标接近临界点,30%因身体机能严重失衡,留下各种后遗症。

  然而,岗巴军人却从不认同“躺着也是奉献”的说法,始终保持着旺盛斗志,守土不失寸土、苦中更要有为,在藏区当好党的“代言人”。

  任务艰巨斗志旺

  岗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初,英军入侵西藏便是从此处突破……这段屈辱历史口口相传,令人没齿难忘。

  岗巴营从组建至今,一直担负着数个山口(通道)管控任务,他们每年对防区进行巡逻、潜伏百余次,徒步1万多公里,翻越6000米以上雪山数十余次。由于他们负责的边境线还未完全划定,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9年2月初,正值新春佳节。营部突然接到情报部门通报,一伙不法份子趁节日之机,企图入境组织分裂破坏活动。营党委当即决定,到点设伏,拦截抓捕。随后,该营立即紧急出动,驱车赶往某山口。风大雪狂,汽车的挡风玻璃被大雪覆盖,完全看不清道路,官兵摇下窗子,把头伸到车外,打开探照灯,给驾驶员指路……来到山口,官兵迅即潜伏下来与不法分子展开了一场持久战。

  5个小时过去了,不法分子还没有出现,可战士李青顶的下半身早已失去知觉。后来,他的双手也麻木了。再后来,他的视线变得模糊,随后失去了意识……“不法分子都抓到了吗?”这是李青顶开口的第一句话。当战友们告诉他肯定的回答,他的脸上才露出笑容。

  54年里,岗巴军人斗志昂扬,无论天候再恶劣,都挡不住他们巡逻的脚步。一位将军在岗巴营调研后感动地说:“你们是靠脚去量,靠心去守,足迹到哪里,哪里就是边境线。”

  苦中有为当标杆

  8月22日,在海拔4500多米的岗巴营昌龙边防连进行采访。午饭时分,记者发现战士的自助餐里竟然有西瓜、哈密瓜等几种水果。

  一名上等兵说,这些水果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现在他们基本天天都能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岗巴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在官兵的回忆里,菜种常常还没有发芽就被冻死了。而且由于路途遥远,长期以来官兵只能吃耐放置的土豆、白菜,很多官兵由于缺乏营养出现指甲凹陷等症状。

  条件再苦,也要苦中有为,不能光靠组织来解决。他们自力更生靠着肩挑手挖垒地窝子的劲头,盖起40多座保暖房,搭起3万多平米蔬菜大棚,开辟600多公里简易路,构筑10多公里防御工事,建起了配套规范的射击场、投弹场、战术训练场,还在千万年不长树的岗巴最先种活了树。

  水果在岗巴一件“奢侈”的东西,为了官兵能吃上水果,该营“种养班”一帮人开始琢磨如何在这里种水果。2013年中秋节,连队官兵终于吃上了自己种的西瓜。

  雪山有情书大爱

  前不久,昌龙连驻地遭遇了一场龙卷风,军地温室的“盖头”被大风掳走,导致青苗集体折枝。但令人错愕的是,该连官兵救灾舍近求远,先帮百姓抢修温室,自家的却暂缓后置。

  岗巴多狂风,从春刮到冬。在驻地群众眼中,该营官兵就像一堵永立边关的“挡风墙”,捍卫着他们的幸福安宁。

  从前的岗巴,物资稀缺,百姓日子过得很苦。群众愁吃饭,军人咋端碗?全营上下一心,打响兴边战役。很快,他们在驻地创办第一所学校,建起第一座电站。随后,他们修建了温室,利用节假日钻研移土栽培。他们引进7个农牧优良品种,让千载飞雪、万古长寒的土地麦青菜香。

  既要“拔穷根”,更当“守护神”。那年盛夏,一场暴雪突袭雪村,形势危急。灾情就是命令。时任营长潘忠权挑选90名官兵,踏雪挺进雪村,迅速转移群众。

  近10年,该营自觉当好党在藏区的“代言人”,帮助11个村庄脱贫致富,从雪灾震灾中抢救群众210多人、牲畜5300多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