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稳进突围 提质发展

  • 发布时间:2015-08-28 01:31:0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江东洲刘 昊

  七百弄喀斯特地貌奇峰俊秀,红水河百里画廊清新唯美,瑶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盛产的岩滩彩玉石世界闻名,“中国南方水电之乡”美名远扬……

  地处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中轴线上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近来凭借着便捷的交通网络、富足的水力资源、独特的矿产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赶超步伐,成为令人瞩目的热土。

  初秋时节,行走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山水之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喜人变化:产业发展奏响转型升级的优美乐章,城镇建设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得益彰,脱贫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产业发展:

  谱写增量提质优美乐章

  产业增量提质,这是大化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总基调。

  一个地方工业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的竞争。近年来,大化立足优势,策马扬鞭,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工业,谱写出一曲产业转型升级的优美乐章,释放着强大的发展正能量。

  城南综合工业园以非金属材料和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导,打造加工、贸易、物流三位一体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适宜区;城北科技产业园依托现已入驻的造纸业,引进荔森纸业年产8万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依托石头资源,做大矿石产业;岩滩工业园区依托本地硅石矿、大理石矿等资源优势,打造加工为主的生产线,目前入驻企业5家,年可加工硅粉60万吨、人造石英石板材600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工业集中区充分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就地取材,加快发展。

  穿行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行走园区企业,目之所及处处繁忙。增量提质的梦想引领大化工业不懈地奔跑,不断地赶超。

  目前,大化共有工业企业5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2家。上半年,共实施招商项目20个,内外资到位10.5亿元和2619万美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0%和87.3%。

  不仅新型工业发展实现突围,工业生产有新动力,大化农业也实现突围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迸发活力。

  田野里,金黄稻穗沉甸甸;果园中,葡萄、黄皮果硕果累累;林下养殖场内,土鸡土猪活蹦乱跳……秋日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一曲曲特色生态农业新乐章正紧锣密鼓奏响。

  走进大化县城郊区的广西善源现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上旗生态农场,一项循环农业经济初现雏形:建设了5栋标准育肥猪舍,通过租赁农民土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经营方式,推行“猪—沼—果(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每个猪舍配套250亩土地种植高产甜糯玉米(果蔬)等作物,将生猪标准化养殖、沼气生产和果蔬种植有机结合,成为“产气与积肥同步,种植与养殖并存,能源与资源良性循环”的循环生态农业典范。

  近年来,大化加大产业转型步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建设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大化镇龙口村为核心区,以龙马、城内、百秀、上旗、春兴等村为辐射区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格局已经形成。目前,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已完成土地流转3820亩,种植富硒沃柑1500亩、工业丝瓜120亩、生态精品农业500亩。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玉米种植面积13.8万亩;渔业放养总面积达6.5万亩,生态水产品产量7030吨,产值达5527万元。

  在生态理念引领下,大化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采摘、观光、垂钓等休闲农业,配套建设农家乐。目前,已完成投资709.2万元,将雅棉屯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化红水河百里画廊的精品节点和生态乡村示范村,以休闲农业观光为核心、休闲度假为增长点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县累计各类型农家乐30余家,其中,大化镇弄着乐客农庄、北景水上渔家已获得广西3A农家乐,葡萄、火龙果、黄皮果等特色采摘园10个。

  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是关键。大化致力于产业优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各村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种桑养蚕,种植葡萄、黄皮果、红肉蜜柚、沙糖桔、油桃等经济作物。今年上半年,新增水果种植面积12206亩,其中,两性花毛葡萄3884亩、火龙果128亩、珍珠李1134亩、沙糖桔750亩、油桃500亩、沃柑2100亩等,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达4.8万亩。蓝兴4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

  发展生态农业,促农增收是目的。在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中,大化建立了林下养鸡、山猪、竹鼠养殖、桑蚕养殖等各种专业合作社10多个,发展农民经纪人200多人。通过合作社和经纪人,有效整合农民手中富余闲散资金,带动农民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

  养殖大户蓝校东,租用村民林地500多亩,从事林下生态特色黑山猪养殖,常年存栏黑山猪500多头。由于是天然放养,养殖周期长,不愁销路,该养殖场年销售量300多头,利润40多万元。在大化,像蓝校东这样的林下养殖户,目前已发展到500多户……林下种养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的喜人景象。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是一项综合型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红水河河水清幽,两岸群峰屏立、竹木葱葱,乘船其中,粼波倒映,船移景换;险峻、宏伟的七百弄喀斯特峰丛洼地,与云南的石林和美国的肯塔基州猛犸洞洞系流域国家森林公园相提并论,是“有魔力”的喀斯特景观;民族节日,瑶族群众自发聚在一起,穿上鲜艳的民族服饰,敲起铜鼓,吹起唢呐,鼓声、歌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热闹……大化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奇峰俊秀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到壮、瑶民族的历史人文,都有着别具风格的魅力。

  通过激活资源,大化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生态旅游精品。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亿元,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工业、农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开足马力,齐头并进。大化经济发展的脚步快速而坚定,呈蓬勃发展态势。

  城镇化建设:

  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融合

  行走大化,人文禀赋,风光秀丽。以打造广西首府民族卫星城为目标,大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独具风情和韵味。

  瑶乡大化这几年城镇的变化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城乡风貌改造使县城“一街一景观”,宜居宜业;“生态民族新城”一幢幢高楼坐落在县城西北角的山脚下、公路边,人气兴旺;城镇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生态美丽,环境清幽,适于游玩养生。

  建县20多年来,大化一直致力于推进城镇化建设,但由于区位、资源、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城镇化建设滞后,2012年,城镇化率只有30%,低于全区城镇化平均水平,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有了人才有城和镇。大化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石山面积广且石漠化严重、贫困人口和库区移民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如何把人聚集起来,推进城镇化,是历届党委、政府上下求索、努力破解的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大化决定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分类指导、产城结合、打造广西首府民族卫星城”的工作思路,将城镇化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石漠化综合治理及产业开发4项工作结合起来,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民族新城”(即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实施旧城区主要街道环境整治、红水河沿岸和主要公路沿线村屯风貌改造,让贫困群众“出山、入镇、进城”,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谋求城镇化及扶贫工作新突破。

  推进城镇化,必须要有项目支撑。大化将新城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项目,全力加以推进。为避免人为“造城”,出现“空城”,2012年以来,大化四家班子领导连续4年在春节收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带领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上山下乡、进村入寨,和贫困群众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建城良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动员群众入迁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大化高度重视规划工作,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聘请深圳市城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按照“再造一个新大化”以及“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着重在道路交通、应急避难场所、给水排水、防洪排涝、电力、通讯、供气、园林绿化、各类市场、环境卫生、文化和体育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对新城进行规划,根据地形地貌依山而建,各组团功能合理布局,努力做到不留败笔、少留遗憾,为子孙后代留好发展空间。

  推进城镇化,资金保障是关键。大化是国定贫困县,单靠地方财力,无法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的目标,必须整合资源,引入资本,共同建设。除了整合资金、强化县级财政支持和个人自筹资金外,大化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引进香港·恒益集团合作建设新城。

  在制定入迁政策方面,大化坚持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对入迁新城的农户,允许其保留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解决搬迁农户的后顾之忧;在户口政策上不设关卡,入迁农户可保留原籍,也可随安置办理转户手续;在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入迁农户与县城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制定房价等政策方面,坚持让利于民,通过利益驱动激发农户搬迁的积极性。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初秋时节,放眼大化县城,街道整齐美观,建筑清新雅致,富有瑶山独特风格,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得益彰,城市品位较以前有了明显提升。

  大化是一个年轻的瑶族自治县。建县初期,县城区规划落后,投入不到位,建设档次和品位低、功能不完善,街道缺乏统一的文化形象规划,缺乏城市个性。为改变这一状况,大化向国内外发布县城中心区概念设计征集公告,选定北京亚泰都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充分提取都阳土司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壮瑶民族等文化元素,编制县城中心区“两纵六横”风貌改造方案,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的原则,实施主要街道环境综合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在建设新城及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大化还按照民族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设计,对大化至巴马二级公路沿线的重点镇及红水河景区沿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周边村屯进行风貌改造,建设美丽乡村。

  尊重群众自主择居意愿,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制定安置规划时,合理确定小城镇安置地点和安置方式,将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主安置相结合,鼓励群众向小城镇迁移,或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自主从山上搬到山下或公路边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区域。

  一业兴,百业旺。城镇要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作支撑。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大化坚持把发展产业、集聚人气、繁荣市场作为城镇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入迁户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就业岗位,使入迁户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过去一直居住在边远大石山区的苏兴锦,得益于大化县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现在搬进城里的“民族新城”小区。如今在小区里做木工,苏兴锦一个月有近3000元收入。和他同住一个小区的生态移民韦丰以前住在大化镇达悟村,现在在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卖猪肉,妻子在服装店做服务员,两人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

  目前,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全县城镇人口已从2011年的13万人增加到16万人,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28%提高到32%。到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将增加到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

  绘出城镇新画卷。如今,站在大化城镇街头,一股新型城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

  民生改善:

  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路越来越好走了,房子越来越漂亮了,读书看病更方便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如今,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大化的万家灯火。

  在大化,贫困是绕不开的话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贫困点多、面广、线长,贫困程度深,全县贫困人口还有9.87万人,开发扶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如何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与全国、全区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大化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历史考题。

  “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在全县上下营造重视扶贫、参与扶贫、推动扶贫的浓厚氛围,团结和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参与到推动开发扶贫工作具体实践中,坚决打赢开发扶贫攻坚战。”这既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宣言,也是大化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

  近年来,大化立足实际,按照“调子不变、再加力度、夯实基础、开发产业、创新模式”的要求,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以全县119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围绕“八大工程、十三条保障措施”推进实施的“813”计划方案,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力争做到扶贫项目覆盖到村、到屯、到户、到人,促使开发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走进大化六也乡边弄村,山边地角、房前屋后,到处是绿油油的山葡萄。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葡萄叶下,山风拂过,累累硕果,丰收在望。

  “这些山葡萄亩产可达700斤至1000斤,每亩收入至少2000元。边弄村山葡萄示范种植的成功,使我们坚定信心,把发展山葡萄产业作为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主打产业。”六也乡负责人说。

  六也乡扶贫“整乡推进”,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2014年6月,大化开始实施六也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规划筹集资金2.07亿元,整体推进六也乡的产业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风貌改造、民生保障建设等项目,拓宽群众致富路。

  通过产业专项扶贫、生态扶贫搬迁、联合养殖扶贫试点、贫困村互助以及扶贫奖励等方式,2014年,大化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94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减少1.9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870元增加到2014年的5140元,增长了33%。

  今年以来,大化通过大力实施“开发扶贫攻坚工程”,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社会扶贫、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探索精准有效扶贫模式,提高开发扶贫效益和质量,努力实现扶贫开发大突破。上半年,大力发展核桃20.6万亩、甘蔗8.66万亩,实施库区渔业养殖达6.5万亩,全县生猪养殖年出栏63万头,产值达5.7亿元。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10.2万亩,发展林下养殖36.4万亩,产值达1.59亿元。发展葡萄、龙眼、沙糖桔等特色水果3.6万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民生问题千头万绪,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大力推进开发扶贫攻坚工程的同时,大化全力实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着力优化服务,解决居住、就业、医疗、读书等群众最切身的问题,让大家过得舒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参加新农合,不管在省城大医院还是乡镇门诊的医疗费用,结账都可报销,真是好极了。”受益于新农合报销补助的大化古文乡良美村村民黄灵莎说。她常年在南宁务工,今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分娩,出院后拿着账单到新农合就可报销40%住院费。在大化县,新农合已经为农民筑起健康屏障,农民“小病拖、大病等”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今年上半年,大化总投资8588万元实施教育惠民项目157项,惠及农村贫困学生3.52万人;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加大路网建设,提升了通往14个乡镇交通大动脉的道路等级,全县村村通四级以上砂路,149个行政村实现通村水泥路,目前正在加紧实施剩余9个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工作,确保年底前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全覆盖;照明用电、卫星广播实现村村通;完成水利项目7407万元,解决2.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投资1.3255亿元,建成保障房1278套,完成危房改造10114户;岩滩库区处遗规划项目完成投资2.65亿元,交工验收592个项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养老金发放率均达100%。

  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暖流涌动;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徐徐展开。

  惠风和畅,山乡群众尽享福祉。在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大化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千山万弄中书写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基层党建:

  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6月14日凌晨,特大暴雨袭击大化,最严重的六也乡,20小时降雨量超过390毫米!

  洪水肆虐!一个个山弄成了泽国。全县14万多人受灾,直接损失近3亿元。最严重的是,广西汉世伟公司弄水养殖场的1.7万余头生猪被淹死,急需无害化处理。

  危急时刻,面对突发灾害,大化迅速启动完备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各级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成为抢险救援的先锋和主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取得了此次洪涝灾害抢险救援的最后胜利。

  通过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的制度体系,大化16个乡镇158个村(社区)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突击队,负责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卫生公共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帮扶等工作,确保在大灾大难中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化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创新探索“党委联抓、构建一体化责任落实体系,多方联动、构建一体化投入运行机制,服务联办、构建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的“三联三建”基层党建模式,全县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提升,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委联抓,构建主体责任落实体系。为了解决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明晰不够、目标量化不实、督导落实不力、考核刚性不足”、“牛栏关猫”等突出问题,大化着力构建层次明晰、任务明确、奖惩明了的县、乡、村三级抓基层党建主体责任体系,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常抓不懈、有力有序。通过纵向落实责任,横向分解任务,立体考评激励,构建主体责任落实体系。

  多方联动,构建一体化投入运行机制。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大化注重“党建系统推进思维”,强力整合支农惠农资金,打破资源“条块分割”管理现状,突破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投入无章、建设无序、浪费资源的窘境,建立健全整合党建资源、共同投入建设、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体化投入机制。通过整合资金创基层公共服务投入新机制,破解资金难题;整合资源创开发扶贫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整合力量创社会管理新方式,破解治理难题。

  服务联办,构建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为让办事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进一家门、少找一个人”,大化整合县、乡、村服务窗口、人员队伍,形成“窗口联开、办公联手、服务联办”的高效型“一站式”服务机制,为服务惠民提供强有力保障。通过主抓作风转变,夯实“联办”基础;重推“一轮三联”机制,保障“联办”运行;力创“党领民办、群众自建”机制,增强“联办”效果;强化应急机制,破解突发事件应对难题。

  在以“三联三建”模式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大化进一步健全了机制、落实了责任、强化了措施,成效显著。

  抓好党建促发展,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

  大化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全县各项中心工作始终,以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大党建格局带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互促双赢。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673亿元,同比增长22.3%;财政收入完成4.5319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1616亿元,同比增长6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4亿元,同比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0854亿元,同比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6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40元,同比增长8.7%。

  抓好党建保稳定,实现了服务大局与社会稳定互动双赢。

  大化始终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强化基层基础的重要抓手,以基层党建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使基层党建工作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助推器。2011年以来,岩滩库区没有发生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库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同时,大力开展县、乡、村三级干部联合大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回访等活动,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11年以来,成功化解信访积案67件,占信访积案总数的78%。

  抓好党建助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开发扶贫互利双赢。

  大化注重把基层党建同群众脱贫致富工作深度融合,着眼群众增收,突出各地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引导村级组织规模发展特色产业。三年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亿元,发展核桃、甘蔗、淡水养殖、特色旅游等产业,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20.71万人减少到目前的9.87万人,减贫人口10.84万人。

  抓好党建惠民生,实现了基层政权和服务民生互惠双赢。

  各级党组织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和改善民生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2011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0亿元解决了群众住房、教育、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民生问题,实现了照明用电、卫星广播村村通和村屯道路改善,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力推进大巴二级公路项目建设,提升了通往14个乡镇的交通大动脉的道路等级,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扎实,坚如磐石。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先锋旗帜,大化在全面推进“三联三建”基层党建模式过程中,打造出一个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处处发挥出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