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整体
- 发布时间:2015-08-26 08:30:42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三严三实’中,严是知,实是行,思想决定行动。‘三严’是‘三实’的前提和根本。所以,‘三严’中以修身为基础,强调修身在先,为用权、律己、谋事、创业打好思想基础,这好比打一场硬仗前‘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修身在先,正心在先,然后才会有同等的严实作风这样的逻辑关系。
□王小禾
“三严三实”只有短短6句话24个字,言简意赅,却内涵丰富、精辟深刻,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警世箴言。“三严三实”重要论述,系统地从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六个维度,阐明了党员干部修身做人、谋事创业的核心要义,给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立了规矩,“三严”和“三实”一知一行,也折射出己与人的关系。
“三严三实”中,严是知,实是行,思想决定行动。“三严”是“三实”的前提和根本。所以,“三严”中以修身为基础,强调修身在先,为用权、律己、谋事、创业打好思想基础,这好比打一场硬仗前“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修身在先,正心在先,然后才会有同等的严实作风这样的逻辑关系。孔子有句名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讲出了己和人的一种关系,也道出了一个执政规律:执政者的表率作用是最好的榜样。
对党员干部来讲,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心正而后修身,心之官则思,这是说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有同样的修身行为和志向。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无德不立。“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分量要重于普通党员和群众,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规范。“重莫如国,栋莫如德”。要成为国家栋梁,没有比崇高德行更重要的了。习总书记曾引用古语,强调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德”的重要。
德之重要,不分古今中外。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为我们描绘了一位修身崇德的大主教米里埃,他是这部不朽著作中感召主人公苦役犯冉·阿让做出人性善的选择的精神化身,他身上闪耀着人性和德性的光辉,他“清廉而又慷慨,品德高洁,从不追名逐利”,他把自己的生活压到最低的水平,无私地把他应享受的待遇——居住的府邸——让出来供医院收容穷苦的病人,他“谦卑、清寒、淡泊”,他的胸襟那么开阔,他的思想温柔敦厚,小说中描述“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对他都是引起恻隐之心和济世宏愿的永恒的动力”。最后,他的道德和善行感化了青年时期正处在人身谷底的主人公冉·阿让并成为引领其一生的力量,这种道德的力量把主人公冉·阿让提升到很高的一个精神维度。这种力量又再次感化了行政权势的代表警长沙威……虽然这些是文学作品的塑造,但文学即人学,它所描写的人性及德行和普通的人性一样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圣雄甘地、在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南非总统曼德拉、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都有所彰显。我们经常讲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不可少,人格魅力说到底就是“德”的感召力。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靠水平和能力,也要靠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加干事能力,对内就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感染力、影响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德是一辈子的事 ,是长时间的一种修炼、磨砺。法国哲人蒙田曾说:人不可能保持一贯,最常见的倒是摇摆不定,出尔反尔,思想、感情与欲望相互影响,本性是不会变的,只能用理智加以调节。而作为党章中要求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是一贯的,这就使修身成为党员干部贯穿一生的必修功课。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也写了德行修为的过程:“据说,在从前的青年时期他还是一个粗暴的人,他后来的那种波及一切的仁慈,与其说是天赋的本性,不如说是他在生活过程中一步步逐渐达到大彻大悟的结果。”因为,“人心和岩石一样,也可以有被水滴穿的孔”。其实,那个孔就是对德的领悟,那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就是修身。因此,严以修身需要长期的琢之磨之、砥之砺之,是漫长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先哲孔子、孟子的修身过程皆如此。
修身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曾经回忆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1969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白天田间劳动间隙、晚上睡觉前都手不释卷,一点点积累。”周恩来总理堪称共产党人的典范,他在45岁时专门为自己定了七条“修养要则”:一是加紧学习,二是努力工作,三是习作合一,四是与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坚决斗争,五是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六是永远不与群众隔离,七是健全自己的身体。这“七条要则”,之于今天的干部,仍可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及准则。
践行“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就是要自觉做到立德、修德和践德的统一,始终坚守理想信念这个大德,用“大德”锤炼意志、砥砺品质。
严以用权,就是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 有则六尺巷的故事,是讲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清康熙年间,张英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不敢轻易了断。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张英,张英在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也深受感动,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可谓“心宽则无墙”,宽容、礼让皆在于一个思想境界,在于修养有度,这则故事也说明了修身和用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修身做好了,用权自然会严格,修身和用权、律己、“三实”则是一脉相承的。
严于律己,就要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为政清廉。所以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古人还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多次提出修缮,他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对领导干部来说,律己能赢得尊重;律己能凝聚民心。
“三严”构成了人的思想体系,“三实”成为人的行动准则。“三严三实”蕴含着“己”与“人”的问题,即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严明的自律精神更是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所在。
“三严”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是根本,是基础,是出发点;“三实”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三严”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三严”强调“知”,知规矩、知敬畏;“三实”强调“行”,行实事、用实劲儿。“三严”不立,“三实”不可能很好的实现;做不到“三实”,说明“三严”没有深入灵魂。可见,“三严”与“三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是在互动中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整体。
笛卡尔曾说,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的总结也道出了品格和才能实践的关系。所以,只有通过修身、学习,人才能获得冷静理性,才懂得严实的可贵。因此,党员干部只有正确理解“三严”与“三实”两者的辩证关系,以修身崇德总领,从“严”字筑底,“实”处发力,把“三严三实”贯穿做人履职的全过程,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好党员、好干部。(作者单位:南航北京分公司)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