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六盘山下放牛娃的智慧

  • 发布时间:2015-08-14 02:32:3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蒋培玲

  “加油!”“快跑!”8月12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古源流基地,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现场,宁夏代表团带来的两个与“牛”有关的竞技项目——“赶牛”和“打鞄牛”,可谓牛气冲天,引爆全场。这两个源自宁夏泾源县的回族传统体育项目,再现了革命老区宁夏六盘山下放牛娃的智慧与创造。

  泾源县自古多养黄牛,“泾源黄牛肉”是经过农业部认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2014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9.5万头,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泾源县文化馆干部、项目教练李光辉告诉记者,这两个“牛项目”和当地传统的生产劳作方式密不可分,是山里娃为改变常年单调乏味的放牛生活而发明的一种游戏活动。

  据李光辉介绍,过去当地的放牛娃常常结伴放牧,早上先将牛赶上山,然后一起在山下玩。到了傍晚,放牛娃们都不愿上山放牛,就用游戏的方式把牛牵回来。于是,“赶牛”“打鞄牛”等民间体育项目应运而生,输者负责将所有的牛赶下山。

  玩“赶牛”时,在空旷的草地或麦场中间挖一个直径40厘米、深20厘米的窝,称为“牛圈”;“赶牛棍”长180厘米,用根部带弯度的嫩木制成;“牛”则是用直径约10厘米的木疙瘩或石头制成。比赛时,进攻的一方持木棍击打木块意为赶牛,防守方则想方设法阻止“牛”进“圈”。比赛共分4节,双方轮换,各进攻、防守两次,得分最高者胜出。而首次亮相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打鞄牛”也分攻防两方,规则借鉴了木球、手球等体育项目的规则。

  这两项运动既有趣味性和观赏性,又考验体力、耐力和协作能力,特别适合青少年玩耍。李光辉说,目前已经在县里的小学进行推广。“回族尕娃不会赶牛,白在人世走一趟。”这句话是“赶牛”项目在回族青少年中广受欢迎的真实写照。

  比赛中,队员们在赛场上如孩童般呐喊、奔跑,而场下的评委和观众也被回族淳朴的民间体育形式所感染,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打鞄牛”项目运动员、来自该县园子村的丁文辉告诉记者,小时候一直和伙伴玩这个游戏,但近几年西海固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工程,封山禁牧,许多农民虽然搬进了移民新村,但是这个游戏却留了下来。“农闲或者节假日的时候,村里人只要一开始‘打鞄牛’,老人孩子妇女都来看,呐喊助威,热闹极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