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创业,要找到与市场共振的节拍

  • 发布时间:2015-08-13 06:29:34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领先半步是先锋,领先两步可能是先烈

  与李朝阳共进午餐,三句话不离创业。当年走上这条路,对李朝阳来讲,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戏剧化的诱因。

  2002年,李朝阳37岁。在硅谷,到了这个年纪,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转型做管理人员,二是自己创业。他觉得自己适合第二种。

  回中国,回四川,原因也是两点:一是中国经济已经稳定高速增长多年,有很多技术空白,有很大市场空间;二是家乡情结。

  方向,也是一开始就想好的:研发光通信的核心关键技术。

  测准与市场的距离

  李朝阳一开始把公司注册在一个二级城市。随后发现,根本找不到相关技术人才,很多客户一听说下飞机还要坐4个小时汽车,就直接放弃了。

  当时,国内光纤网络建设的推进速度,大大滞后于李朝阳的预判。相应地,飞阳科技的产品,超出市场的需求太远,一时难以打开销路,给公司和投资人都带来巨大压力。

  选址问题好解决,公司很快搬到成都双流县,但产品的问题解决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李朝阳第一次觉得,自己就像是大市场里面的一粒沙,“领先两步,反成先烈”。怎么办呢?最快速地调整产品研发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市场同频共振。

  度过了2005—2007年的适应和调整期,公司业绩在2008年开始发力,一度占到国内光分路器芯片领域60%的市场,实现了国产替代。

  不能死在明天晚上

  解决完产品方向问题,又迎来结构问题。

  光分路器芯片,过去国内只有飞阳科技能做,一块长12毫米、宽4毫米的芯片,能卖近50美元,毛利率接近70%。不过近两年随着光纤相关技术的发展,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产品利润不断下降。对于几乎只生产这一种产品的飞阳来说,压力巨大。

  李朝阳当时的焦灼感,相当于眼看着“过去种的瓜快烂了,刚种下的又还没熟”。

  把这家公司再度带出难关的,则是跨界。

  去年,有一家做生物医药的公司辗转找到飞阳科技,双方一拍即合。原来,这家公司正在研发一款移动医疗设备,其中一个技术环节,是需要在一个1平方厘米大的芯片上,打两万个孔,每个孔比头发丝还要小,还要求做到表面光滑,以及规模化生产。

  这在生物医药领域是难题,但到了半导体的领域,就不算太复杂,飞阳科技刚好能做。这个订单,预计将为公司在2015年贡献不小的利润增量。

  李朝阳对马云的一句话深有同感——今天很艰难,明天很艰难,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死在了明天晚上。“产品的规模和利润需要随时优化组合。”他一下子从椭圆形会议桌的对面站了起来,径直走到一块黑板旁边,为记者演示他的心得:有的新产品只占到公司产品总量的20%,但利润占了80%。

  对话

  创业

  “互联网+”不是唯一选择

  记者:你过去长期在硅谷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比较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与美国的互联网浪潮?

  李朝阳:我是1990年到的美国,见证了上一轮互联网热潮。我在美国的房子,都是买微软股票赚来的。“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有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也有实体企业往互联网转型。后者如果能做得好,带来的震动和给产业的影响可能更大。在“互联网+”的同时,不要忘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仍然相当之重要,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新硬件运动,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记者: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创业热潮?

  李朝阳:总体来讲,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相对较多。我想除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利好政策推动外,很多人可能是抱着这个领域“门槛低”的想法来创业的。但我觉得这个领域或许技术门槛不高,但商业门槛真的一点也不低。技术门槛低也就意味着竞争者多,必须一轮一轮地融资“烧钱”。互联网是一个“数一数二、不三不四”的行业,要做就要做到第一、第二名。但硬件不是这样,一个笔记本行业,那么多家企业都可以生存,分一杯羹。所以我的建议是,从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在选择创业的切入点上,不妨把眼光放得更开一点。

  本栏撰文本报记者 张岚 董世梅

  本报制图 卢浩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