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发布 传统报业试水电商

  • 发布时间:2015-08-04 14:3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陈郁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4日(记者陈郁)由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今天发布。报告围绕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五个方面实践和理论成果梳理分析,提出了媒体融合和传统媒体转型的发展前景和具体措施。

  以“可识别”和“公私属性”为标准确立个人信息利用边界

  报告指出,在把握信息利用与个人权利的边界时,可以参照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信息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是一种信息能够成为“个人信息”的核心条件,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立法都将“可识别”写入个人信息的概念。第二个标准是行为的公私属性。

  对于个人信息来说,属于公共领域的利用行为,个人应当适当让渡部分私人利益;属于私人领域的利用行为,则构成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比如,在互联网领域,美国的大多数司法管辖区已经发展出一条法律原则,称为“自担风险”。该原则明确规定:如果某人自愿让他人获得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者将个人信息放在商业信息流上,那么他就放弃了对于这些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在这里,信息主体自愿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放在商业信息流上,意味着对个人信息的公开,个人信息由此进入公共领域,个人不再享有主张隐私的权利。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信息的流动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如果允许个人不断对已经进入公共信息流上的信息主张权利,那么一方面会导致司法成本的增加难以承受,另一方面也因影响难以消除而无法提供真正的救济。所以,就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问题而言,信息主体自己才是最好的管理者,而法律只在个人能力无法到达的领域发挥作用。比如,是否将个人信息放入公共信息流从而放弃隐私主张权,由信息主体自己决定;但如果信息主体自愿提供的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发生其他侵权或犯罪事件时,法律仍然会依据传统的既有法律进行干预。

  “芒果TV”开辟传统媒体转型家庭大屏幕的重要路径

  报告指出,“芒果TV”的互联网平台能迅猛崛起,缘于湖南台的大力支持,在内容版权收紧的环境下,提出内容独播战略,为其打造声势、构建品牌、回流用户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其首开与终端企业的分成模式,收编、转换,迅猛积累了用户群体,利用湖南娱乐资源,打造从粉丝到大众的传播渠道,借助微信平台构建支付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极大提升了“芒果TV”在OTT领域后来居上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借助以娱乐内容为核心、以硬件技术为基础的“软硬结合”策略,“芒果TV”开辟了传统媒体转型家庭大屏幕的重要路径。

  2014年5月,湖南广电决定将湖南卫视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制节目在“芒果TV”独播,独播策略给芒果TV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3月,芒果TV全平台的日均活跃用户数有近3000万,芒果TV APP下载总量超过6000万次,若有重量级节目或大剧,还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无疑印证了优质IP的核心竞争力。芒果TV多终端发力,已实现电脑、互联网电视、手机、平板全平台多屏合一,在湖南广电优势内容及自制内容双线驱动下,构筑起包括芒果TV视频(PC站、PC端+移动端)、芒果TV互联网电视以及湖南IPTV在内的芒果TV全平台,真正实现了“一云多屏”的多终端媒体融合布局。目前“芒果TV”还与多个硬件厂商合作,推出电视一体机和电视机顶盒。其中在电视一体机方面,与三星、TCL、长虹等推出了多款电视一体机;在机顶盒方面,已先后联手华为、海美迪、英菲克、亿格瑞、百度、清华同方、TCL合作推出了自有品牌芒果派、芒果嗨Q、芒果飞盒、芒果乐盒、百度影棒3、云罐、七V等机顶盒产品。“芒果TV inside”已经迅速成为一个品牌标志。

  芒果TV有湖南卫视的天然品牌优势和粉丝热情。背靠湖南广电的资源打造特色内容,无论是综艺节目、明星包装、电视剧制作还是产业链上产品的整合营销,湖南广电都有成熟的团队和产品生产机制。《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曾帮助不少视频网站获得用户和流量。芒果TV抓住和利用好这个资源,制作出引发全民热议、具有话题性“现象级”的视频节目,则是突围的法宝。强大的粉丝效应将会大大提升其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黏性。2015年,芒果TV已经跻身第一行列,能否更好地挖掘其庞大的用户群体的商业价值,形成产业收入和资本市场的更大收益,将决定芒果TV甚至湖南台未来的产业成就,也将代表未来广电系的转型趋势。

  平面媒体纷纷建立“中央厨房”式全媒体发布平台

  在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媒体数字化的双重作用下,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变革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内容融合上,平面媒体纷纷围绕生产采、编、发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建立“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例如《人民日报》建立的“中央播控平台”,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和编辑制作中心,根据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的传播特点,调整采编指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全天候、全媒体的新闻采集和发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也在构建“轮轴-轮辐”新媒体编辑部方面进行探索,通过一个“轮轴”指挥台,利用一种素材资源,同步加工生成通稿、微博、微信、客户端、集成报道等多种形态产品,进行多渠道分发推送,适配到多种新媒体终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设立中央编辑部,由旗下广州日报社夜编新闻中心、音视频部、大洋网、全媒体新闻中心、数字新闻实验室等部门组成,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平台的新闻统筹中心。此外,温州都市报建立全媒体中央控制室,设有首席内容官对即时动态新闻的采写和报道进行指导、管理和把关,根据新闻特征和受众需求,选取最合适的报道媒体和报道方式。

  传统报业试水电商

  2014年多家报业试水电商,尝试与大电商展开合作,探索“报纸+电商”的盈利模式。2014年4月初,《新京报》、《京华时报》等12家报纸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联合推出“码上淘”业务,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报纸杂志上的二维码来购买商品。至4月底,参与此项业务的报纸扩大到52家。“码上淘”利用纸媒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纸媒只需将二维码进行推广传播,而并未参与到电商行业的核心业务(供应链、物流和支付),从长期来看,随着纸媒发行量的萎缩,分成收入也将下降。

  2014年,部分报业集团尝试自建电商平台,依托原有的品牌公信力、读者用户以及完整的物流配送系统,闯出一片天地。例如,钱江晚报旗下的O2O电子商务平台“钱报有礼”电商网站自2014年2月份开始运营,微信商城自2014年5月开始运行,预计2014年将完成人民币8000万元的营收。钱报有礼的主要销售渠道有:网站(钱报有礼)、微信(钱报有礼电商)、实体店(三个),线上成交占了营收的绝大部分,其中微信更是占了一半以上。三个实体店(读者体验中心)主要用于商品展示和用户体验。2014年5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都市报旗下电商平台“温都猫”上线试运行,到2014年底,实现1200万元营业额。此外,《华西都市报》推出的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八小时购物网”、《南方都市报》上线的移动电商品牌“南都乐购”、京华时报主营的“京华亿家网”、《瑞安日报》成立的农产品电商平台等都在积极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2014年10月,中国报商联盟成立,由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商报社、南京日报社、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社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全国200多家报社参与。联盟计划打造一个多店商城。采用B2B2C模式的电子商城,由联盟多家成员共同运营,各成员单位和合作商家的商品均可入驻,在线完成批零业务。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