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戽口村:百年侗寨品茶香

  • 发布时间:2015-08-03 03:32:0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进入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境内209国道2公里处,有一锁口岩,由此向西,沿溪流直上,不时可见片片茶园掩映着青瓦白墙、木门木窗、翘脊飞檐的侗乡特色民居,这便到了戽口村。

  戽,音同“户”,亦称“戽斗”,是灌溉汲水的旧式农具。戽口村地形呈“V”字,两侧山峰林立,中间一条涓涓小河蜿蜒而过,好似一个戽斗,百姓曾常用此取水灌溉,此村因此而得名。

  “这里人均2亩茶园,村民每年仅鲜叶收入过5000元。”7月28日,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戽口村党支部书记肖孚云,在村口农家乐的凉亭里,一边给客人倒上一杯本地产的绿茶,一边介绍说:这十几年来,戽口村从“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到现在的茶叶专业村,茶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村有茶园面积8000多亩,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走上了标准化之路。

  茶叶富民,可是回想起1997年乡里最初提倡发展茶叶的那段日子着实很不容易。“茶叶下水田,要学五九年;茶叶上山坡,饿死农二哥。”一句顺口溜装满了村民当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不解。

  当年反对栽茶的“钉子户”村民肖孚柱说,“那时候,毁水田就等于毁了命根子,茶叶卖不出去,怎么办?”

  可当时全村的现实情况是:“忙到八月,管到腊月”,家家户户忙里忙外,但收获的粮食只够吃三四个月,多数时间,村民只能吃红苕、洋芋。

  曾经在外闯荡多年,从事过茶叶贸易的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肖孚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海拔500多米,沙质土壤的戽口,发展茶叶是最佳选择。”

  面对村民的质疑,村干部们一方面挨村挨户做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寻求支持。后来,尝到发展茶叶甜头的茶农总结说:“一斤茶叶百斤粮,一亩茶叶十亩谷。”

  如今恩施全州百万亩茶园,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80万茶农受惠,离不开农业部30年来持续定点帮扶,恩施州在茶叶品种改良、基地建设、公共品牌打造等产业发展方面不断提档升级。恩施州农业局局长黎华辉介绍说,诸如戽口村等一大批文明富裕新农村不断涌现,茶农因茶致富,茶区因茶繁荣。

  “现在是茶园在哪儿,路就延伸到哪儿。”63岁的村民姚美云回忆,以前只能靠肩挑背驮将茶叶送出山,天未亮就要出发,步行20几公里,产量一多就不好卖,有因运不出而倒茶的情况。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同步。时任村“两委”一班人带着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扬“愚公”的精神,炸药开山,双手和肩膀开路,硬是在半山腰的岩山上掘通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公路,在全乡率先发展茶叶之后,又率先实现了部分村组公路全覆盖。

  2011年,最后4个村民小组公路修通,此处村民绕行七八公里外出卖茶叶的历史结束,以戽口村委会为中心,长达40公里的村组公路网基本建成。如今,为适应旅游需要,与国道相连的戽口村公路又进行升级扩建成双车道混凝土路面,从恩施市中心舞阳坝出发,不到1小时车程就可到戽口村委会。

  公路修通后,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村里陆续成立了13家茶叶加工厂,茶农直接将鲜叶送往厂里,再加工成品后销往武汉、浙江等地,茶农只需坐在家里数钱。

  路通了,产业兴了,戽口村里还有宝贝:“千年楠木,百年侗寨”,指的是千年古桢楠木群落与200多年历史的木质结构建筑唐家大院,令前来参观的游客啧啧称奇。

  2010年4月,村里启动第一批特色民族民居改造,既注重保护古建筑,又将茶文化、侗族民俗文化融入到生态走廊建设之中,精心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品牌。“吃农家饭、游戽口湾”,42岁的农家乐老板娘崔吉凤说:“农家乐就是要做回头客生意,每天80元包吃包住,外省游客居多,一住就是好多天。”

  游客多了,村民的服务和生态环保意识也在提高,“讲卫生,习惯成自然”,2011年,戽口村建起了全乡第一座垃圾焚烧炉,总投资15万元,每户村民每月负担8元电费,并推选出清洁员和环境监督员。

  近来,村里更多的农家乐正在陆续开张营业,农民艺术团悄然诞生。芭蕉乡党委书记徐卫表示:“要把戽口沿线建成为州里最受欢迎的生态休闲场所,成为当地又一支柱产业。”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