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律”能赢吗
- 发布时间:2015-07-30 04:29:39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任翀
“互联网+”给予的想象空间,正从传统商业向更专业的服务领域。最近,O2O细分领域里较受关注的一次融资发生在“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赢了网”上:它获得了由腾讯领投、德同资本和复励投资跟投的数千万元战略融资。融资后一大变化是,赢了网增加了法律咨询入口,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移动端网站及电脑端网站进行免费的法律咨询。
不过,免费法律咨询显然不是赢了网的最终目的。资料显示,2014年10月上线的赢了网是国内第一家以诉讼为切入点的法律服务平台,其目标是通过竞标模式帮助用户选择最合适的律师,实现效益最大化。换句话说,线上法律咨询服务之后,是希望能“推销”出线下官司中实打实的律师服务,从而构成“互联网+法律”的O2O闭环。
那么,这一O2O模式是否闭合了呢?从创意来看,互联网法律平台确实具备一定优势。一个显著特点是,互联网平台的律师资源能像淘宝店一样,突破原有线下律所律师数量局限,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建议或意见。据赢了网宣传,其平台已吸引6000多名律师和100多位法学专家顾问,其自有的客管团队也由拥有法律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
同时,电商平台中惯用的比价模式也为“互联网+法律”提供了客户与律师双向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机会。赢了网在将线上咨询变为线下服务的过程中,采取“律师竞标模式”。即针对用户提交的案件信息,多名律师同台竞标,输出多个方案,用户可以根据法律意见和报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律师。对律师来说,这一竞标模式也能激发起业务探讨的积极性,从而在竞争中提升业务能力。
此外,“互联网+法律”大大提高了找律师的效率。在传统的诉讼中,当事人需要3天-7天才能联系到律师,而从赢了网提供的数据看,用户在线提交需求后,通常会激活15名-20名律师参与案件,最快在1小时内便有律师提交法律意见。据悉,有超过70%的当事人在对比了不超过3个律师的法律意见后就能确定委托意向,近50%的案件在3天内完成委托流程,律师启动代理工作。互联网的效率显然大大超过线下。
但“互联网+法律”毕竟是新生事物,并且属于专业性最强的一类服务,因此平台搭建、人员管理以及业务模式完善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举例来说,法律咨询不同于普通的电商购物,对细节的沟通要求远甚于普通事件。那么,移动端的交流平台、碎片化的交流时间,能否满足专业沟通的需要呢?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另一方面,“互联网+法律”平台可以网罗大量律师以及法律人才,但他们是否具备真才实学或从业资质,需要平台一一确认。数量是把双刃剑,对大部分扁平化运作的互联网平台来说,资质确认工程浩大,且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点在房地产领域的O2O服务中就表现突出,很多用户发现网络所称的“有资质”的经纪人未必名副其实。而法律服务比房产经纪的门槛更高、要求更严,平台能否严格把关,将直接决定服务的专业性。
最后一条,“互联网+法律”需要克服的短板在于保护客户隐私。竞标模式虽然有利于客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诉讼方案,但前提是客户提供拟诉讼案件的相关情况。在此过程中很难不涉及隐私或敏感内容。如果对相关信息“脱敏”,可能影响律师判断; 如果不“脱敏”,又导致客户的相关信息在大量律师间传播,不利于保护客户隐私。可见,如何在客户隐私和案件真实间找到平衡点,将直接决定“互联网+法律”O2O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