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 发布时间:2015-06-08 05:46:1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同经济发展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一样,社会事业的发展趋势也必将从数量导向走向质量导向。这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织好民生保障这张安全网,社会就会更和谐更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更优更快

  在新常态下,怎样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让老百姓感到发展既有速度又有温度,正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新追求。

  事实表明,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大踏步发展。即使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当下,民生财政、社会事业仍是各地财政支出的重点。一组组不断攀升的亮点数字,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但是,量的增加从来不是考量投资效益的全部指标,质的优化提升,应该也必须成为社会事业投入的考评标准。因为,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增加式的投入,我们的社会事业投入,总的体量确实很大了,但大不等于强,更不等于优。

  正如GDP增速的高低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维度,社会民生事业的评价体系里,投入增加也只是一个衡量维度。如同经济发展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一样,社会事业的发展趋势也必将从数量导向走向质量导向。这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质量如何提高?这有赖于各级政府工作的扎实与严细,也有赖于专业人士对社会事业的敬业与创新,还有赖于大众对社会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应该看到,从教育公平均衡、医疗卫生保障到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无论哪一项工作,单独拿出来做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惟其大,所以尤须扎实,尤须严细。如果各层面都只求数量大、动静大,而不求严细,不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扎实,群众对政府投入的力度和温度感受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感觉有些工作只是应付上级对付下级,对社会事业和人民群众都是极大的伤害。如果各级各部门都能把党对民生的关心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群众就会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工作的转变。

  社会事业最见不得假大空,人民福祉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良心活儿。群众的获得感是考量社会事业质量的最真切标准。比如让群众感受办事机关不再吃拿卡要、学校不再乱收费、医院不再收红包、物业管理不再任性,等等。有了这些获得感,相信广大群众会给社会事业投入这个大块头一个高分优评。可以说,今天的社会事业发展,质量比数量更能打动人心。

  从地方和部门工作角度看,群众的获得感是落实各项改革工作的风向标。今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相继就社会体制改革、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公立医院改革、法律援助等事项做出部署;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可以读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等。一项项具体务实的民生目标,都充分体现改革发展的以人民为本原则。

  社会事业关乎民生改善,更关乎社会稳定。织好民生保障这张安全网,社会就会更和谐更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更优更快。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