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场馆如何办对路子
- 发布时间:2015-01-21 04:53:04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县级以上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000多个,文化站超4万个,村(社区)文化室约25万个。一边是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不断增多的“成绩单”,一边却是“工人文化宫里工人少,少年宫里缺少年”的“门可罗雀”,这其中的强烈反差原因何在?
当前,社会文化载体日益丰富,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使文化受众需求趋向个性化、快餐化、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使用造成了冲击。但是,一些基层文化服务场所遭遇的窘境,更多是由于服务标准不统一、供需不对路、可持续性差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没有形成以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监督权、评价权交给群众。
文化场所本应成为弘扬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却因缺少有力的组织维护或资金支持而成为“摆设”。还有一些文化场馆缺乏可持续、聚人气的大众文化安排,使普通群众成了“局外人”。以博物馆为例,定位不清、展品不精、展示手法陈旧等是普遍问题。其中很多仍是传统、古板、静态、冷冰冰的“实物+文字”展陈形式,缺乏当代人所热衷的声音、视频、体验、互动等元素,如何让参观者接受并产生共鸣?
如何才能让公共文化服务“对路子”?
首先要明确公共文化场所的公益属性。不断挖掘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创新内容、拓展形式,因地制宜组织契合当代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活动,同时为文化场馆的建设、维护与运行提供“有效率”的政策资金支持。其次,要改革公益考核的“指挥棒”,更加重视群众广泛持久的参与和口碑,摒弃“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形成以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此外,要彻底摒弃唯赢利思维,使公共文化服务回归公共服务的本来属性。
公共文化服务以普通群众为参与主体,只有跟上时代发展脚步,切实立足群众需求,着力解决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等问题,使文化场馆成为具备吸引力的“文化场”,才能做出做实做好“对路子”的精神食粮,也才能走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没人管、没人来、没人用的尴尬境地。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