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50问(三)
- 发布时间:2015-01-20 10:2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小编了解,《意见》就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多方面部署,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一、总体要求;二、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六、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七、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共26条。在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强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五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为详细解读《意见》背后的含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言之有范”学习小组推出《公共文化服务50问》,并授权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独家发布。本期为“增强动力篇”,剩余部分也将陆续发布。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中经文化产业”(微信号:cewenhua)。
关键词:城乡联动机制
问:如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
答: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严重障碍。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长期侧重于城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却又与农民文化需求脱节。这就造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平衡性。
秉承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意见》指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首先,要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以城乡图书馆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为例,要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在通过整合城乡图书资源,全面提升农家书屋水平。其次,要构建公共文化的城乡帮扶机制,通过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的形式来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并逐步建立城乡公共文化帮扶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问:如何加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和任务。对于农村而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有重要意义,它涵盖了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报刊、网络、演出、文物、图书馆等诸多领域。因此,《意见》指出,要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鼓励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问: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答: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新功能和新任务。持之以恒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带来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走向优质化、多样化,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主要是做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推进均等化,在服务中做好价值引领。《标准》以群众实际文化需求为导向,界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范围,主要围绕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观看演出、参加文体活动和免费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主要是做好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为目标。通过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意见》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
关键词:政府购买
问:如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
A答: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既可以解决公共投入不足的问题,缓解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也有助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意见》提出,要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安排资金,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文化类社会组织
问:如何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部署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发展时,提出了“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的任务。此次《意见》提出的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是对上述部署的具体化。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上,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助于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根据《意见》,文化类社会组织包括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文化类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各级政府管理的资金、资源、项目也要向文化类社会组织开放,给文化类社会组织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平等的竞争主体地位,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的造血机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育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包括制定规章、加强监督、透明运行、绩效和信用评估等,确保文化类社会组织规范有序运行和发展。
相关链接:50问第一篇:总体要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