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平均每三个在中国的外国人,就有一个有支付宝,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新杭州人”Tim骄傲的日常生活方式。
4月25日,杭州,一场春雨悄悄溜走。在这里生活快八年的澳大利亚人Tim,已经适应了不带钱包出门。上午10点,健身完,Tim准备到家门口的小超市买一杯无糖豆浆。这一场景在过往的生活中重复出现,以至于Tim清楚记得小超市付款二维码的位置。
就在这天,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召开。两年前的“一带一路”20国青年大调查中,“支付宝”和“高铁”、“共享单车”、“网购”一道,成为大家最想带回家的“中国制造”。Tim好奇,2年过去了,随着“一带一路”的步伐展开,哪些东西被大家真正带回家了?
各种“Made in China” 随“一带一路”走近当地普通人
“我太太的祖籍是义乌的。一个义乌的朋友告诉我,有一条全世界最长的火车从这里出发,叫‘义新欧’。这是‘一带一路’通向世界的一个起点,是我对‘一带一路’比较具象的认识。实际上,我自己也想做一个‘桥梁’,可以连接起中外。”Tim说,对“一带一路”这个话题,他很感兴趣,很想亲自去跟这些人交换答案,也会是自己不断对中国产生新认知的过程。
Tim刚刚结束一段北京之旅。他特意从杭州过来,从北京外国语大学丝路研究院的留学生,问到来中国开餐厅、做贸易的“一带一路”沿线的人们,了解现在到底有哪些来自中国的好东西已经被带回了他们的家乡?在Tim拍摄的街采视频中,有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泰国人、马来西亚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土耳其人……结果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不仅有中欧班列、"Made in China",还有当地人自己的“支付宝”、双11、抖音等等,甚至还有“中国大妈”!
“中国发明的好东西,现在已经伴随‘一带一路’的倡议走出去,走到了这些国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在Tim看来,通过“一带一路”,“Made in China”这个概念正变得越来越广,不仅仅代表一些硬件,同时也包括一些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如移动支付等。“一带一路”把中国这些好的东西带了出去,同时也让外面好的东西更好地进来。
他觉得,伴随着中国技术向外的输出,带来的好处是多维的。“更多中国人现在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现在他们出去也特别自信。视频里我采访了一位大妈,她去了国外,一个人行动,去扫一扫蓝色二维码买东西,就像平时在国内买菜一样,完全没有问题。以前可能很多人是各种跟团去,但现在有了移动支付等中国科技的协助,让她们能非常自信地自己出门,也更敢于、更愿意出门看世界”。
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 让未来生活更美好
Tim说自己是新杭州人。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亚,一年可能才回去两次。他已经习惯了健身后解放钱包,用手机扫一扫,在杭州的小超市买一杯无糖豆浆的场景。
想象起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家人、朋友们购物的画面,Tim说,在澳大利亚通常是用现金去买东西付款,银行卡、信用卡也有接触式的付款方式,包括商家可以在收银台帮助顾客取点现金,也很方便,但感受不同。
作为2016年杭州G20的国际志愿者代表,Tim曾带着自己的美国朋友去做了一次不带钱包出门的体验,在网上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而在一次归国的购物中,类似美国朋友感受到的欣喜,在自己身上出现了。
“我曾经在澳大利亚的家里附近的一个商家,用了支付宝买东西。”Tim在家乡的商店付款时,看到了支付宝的标志出现在POS机上面,收银的是一个温柔的小姑娘。“我跟她说,可以用这个(付款),她也不知道怎么做,然后我教她操作。POS机上,二维码出现了,我扫了下,成功付款。那位小姑娘很惊讶,连她都不知道,能够以这种方式买东西。”
Tim也认为,通过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体验,大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其实从比较抽象,到比较具象的一个过程。“可以看一下,离中国越近的国家,特别是南亚或者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他们人民的感受会更具象。因为地理距离更近,当地有很多华人、华侨,这也是一个文化的桥梁。”
作为“新杭州人”,在Tim身上,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愈发显现。几个月前,在美国洛杉矶,Tim代表中国杭州进行了一些文化交流,包括告诉外国人现在中国人过春节都流行在手机上扫福。
Tim说,未来五年,自己还会在中国。他也期待,接下来的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期待发生更多美好的变化。新京报记者 陈末
(责任编辑: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