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雾霾追踪:秸秆焚烧为何屡禁不止?
- 发布时间:2015-11-23 12:1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春晖
从11月7日开始,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持续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沈阳全市PM2.5均值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雾霾指数甚至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是国家安全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40倍。
环保部督查数据显示,秸秆焚烧、采暖、燃煤排放和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污染主因,但是污染排放和一些企业没有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专家初步估算,秸秆焚烧对当地pm2.5的日均浓度贡献率在14%到55%之间。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再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既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如此严重,为何秸秆焚烧依然屡禁不止呢?是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够,还是农民焚烧秸秆的意愿太过强烈?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方案?
“中国粮仓”的秸秆禁烧难题
东北有“中国粮仓”之称,尤其是黑龙江省,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贡献。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在黑龙江启动农业大开发,如今黑龙江已建成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创造出用全国十分之一耕地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商品粮、养活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迹。
大量出产粮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农作物秸秆。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1月1号到3号,黑龙江秸秆焚烧火点最多,东三省共702处,黑龙江占79%。东三省耕地面积,为保证粮食产量稳定,每年的秸秆出产量也居高不下。虽然自秸秆禁烧政策推行以来,东北的秸秆焚烧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东北地区的耕地较为分散的状态,给禁烧执法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本次东北大规模爆发雾霾,环保部门的督查数据直指秸秆焚烧。东北秸秆焚烧问题,已经触及生态环境的承受底线,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疏堵结合,方能标本兼治
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
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众多专家纷纷支招。专家们的普遍观点认为,除了加强监管处罚以外,还要加强疏导。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为农民找到切实可以处理秸秆的新办法,从而使农民不愿意焚烧秸秆。
从国外情况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多种用途,除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料外,还走出了秸秆饲料、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建材等新路子,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而从国内情况来看,秸秆综合利用的情况仍然不能让人乐观。秸秆还田影响作物生长,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环境,目前大部分综合开发利用方式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投资比较大、效果比较差的窘境。农民急于焚烧,而政府急于封堵,二者就打起了游击战。
正因为如上诸多因素,造成了我国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现状。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发展生物质能源,一石三鸟的解决之道
目前,我国主流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对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式,是将秸秆作为原料,进行发电、炼制燃油等能源化利用。
在生物质发电领域颇为成功的企业——凯迪生态,是秸秆综合利用较为典型的企业。据媒体报道,凯迪生态通过自建的产业链模式,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向农民收购秸秆,运到就近的生物质电厂进行发电。在此种模式下,凯迪生态通过现金向农民收购秸秆,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更可为农民带来增收,大大提升了其积极性。
据公开资料显示,凯迪生态旗下一座生物质电厂每年转化农作物秸秆、林下物等废弃生物质资源30万吨;仅收购生物质燃料就使农民增收达7千万元,惠及5千农户。一年所发出电量可为约20万户农村家庭提供全年生活用电,年节约标准煤近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0万吨。
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生物质能源成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石三鸟之策:减少替代化石能源使用,并减少秸秆焚烧,改善空气质量;通过收购秸秆,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改善农村民生;企业通过出售电力能源商品,实现盈利。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阶段,若各生物质能源企业能够对农村地区,尤其是生物质资源丰富、秸秆处理压力大的地区的加大布局力度,将会大大改善我国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