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为何也敢造假?
- 发布时间:2015-09-30 15:09:24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斌
近日,大众汽车深陷尾气排放造假丑闻,在柴油发动机汽车上安装一种“作弊”软件,以使尾气排放检测达标。事件发生后,CEO文德恩辞职、公司股价下跌市值蒸发,并面临一项高达18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可谓损失惨重。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大众连续多年造假,不禁让人们对所谓的名企品牌效应产生怀疑。
大众尾气排放造假
CEO下课股价大跌
据美国环保部发现,大众在其柴油车上安装的软件能够识别出汽车是否正在接受检测,若是则启动排放控制系统喷射尿素,以使尾气排放达标。但在日常行驶中,这一系统并不会启动,从而导致汽车的氮氧化物排放超标40倍,违反了美国的《清洁空气法》。
此次涉及违规排放的车辆包括大众2008年以来在美销售的捷达、甲壳虫、高尔夫、帕萨特及奥迪A3等柴油车,整个美国市场约有48.2万辆受到影响,欧洲市场方面,数量更大。其中,德国市场约280万辆,瑞士市场约18万辆,比利时市场约50万辆。最近,大众方面又公布了奥迪汽车的涉事情况,其发言人称全球共有210万辆奥迪汽车受到排气问题影响,西欧市场的情况较为严重,有84.7万辆柴油车受到影响,其中仅德国就有57.7万台车辆涉事,而北美市场则有1.3万辆汽车受到影响,涉事车型包括奥迪A1、A3、A4、A5、A6、TT、Q3和Q5等车型。
另外,中国市场也有可能受到影响。9月26日大众中国在官网发布声明,我国汽车市场进口、搭载了EA189四缸柴油发动机的大众进口Tiguan(途观)汽车,共计1946辆,有可能受到影响,正在紧急核实。汽车行业内部人士称,预计大众汽车将因排放作弊丑闻而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约1100万辆汽车。
据德国媒体报道,早在2007年,配件商博世公司就向大众公司违法使用尾气排放操控技术提出过书面警告,禁止在车辆正常行驶中使用仅限于测试的相关软件。后在2011年,大众公司的一名技术员也曾对大众违法使用软件操控尾气排放提出过警告。种种迹象表明,大众内部对操控尾气排放早已知晓。
造假丑闻发生后,迫于压力,该公司68岁的CEO文德恩被迫宣布辞职;同时大众将对旗下三个部门的研发负责人进行停职处理;公司市值也在两天内蒸发250亿欧元。与此同时,大众集团这一造假行为极有可能面临高达18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如果再算上公司准备投入的65亿欧元经销商补贴等善后处理金额,损失惨重。除去经济损失等方面,这一造假丑闻甚至还波及到整个“德国制造”的良好声誉。
著名企业造假
大众不是第一家
普通人在购物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大品牌、大企业,因为在潜意识里人们觉得大企业会爱惜“羽毛”,因为造假成本高而放弃造假。大品牌、大企业的“名牌效应”、“品牌溢价”让公司获得超额利润,产品卖出更高价格,拥有更多忠实用户。但事实有时并非如此,大企业也敢造假。回顾过去,不难发现,类似的大企业丑闻时有发生,其中不乏行业领头羊的身影。
比如,2001年轰动一时的“安然事件”。在申请破产前,安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连续六年被 《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但在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却因财务造假而申请破产。在公众看来,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应该是完善的,不应该出现安然公司这样大规模赤裸裸的财务造假。这一事件沉重打击了美国资本市场和全球投资人的信心,“百年老店”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在2002年倒闭。
与安然事件差不多同时,在国内也有一件影响巨大的企业财务造假案,即“蓝田造假案”。这一事件发生在2002年,堪称我国证券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蓝田股份1996年上市,5年间股本扩张360%,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9倍,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但这一“绩优神话股”背后却疑点重重,看不到市场有卖野藕汁,销售收入却高达5亿;养鱼收益是别人的30倍;“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台彩电”……最后,戳破蓝田财务造假肥皂泡的是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一篇600字的金融内参。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蓝田资金链条断裂,后被强制停牌。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类似的还有近期发生的日本东芝1518亿日元利润造假事件,让这家有140年历史的科技巨头陷入造假丑闻,包括社长在内的公司高层全部下台。
大企业要负大责任
相关监管要跟上
大众是汽车业的佼佼者,本应该代表着“业界良心”,到最后却完全不顾商业规则与法律的约束,在监管机构眼皮子底下长期造假,让人忍不住想问,为何这些大企业敢于公然造假?
有美国学者分析安然事件时曾表示,安然的文化氛围里有一种赌场气氛。安然的崩溃并不仅仅是因为假账,也不全是高层的腐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急功近利、贪婪冒险的赌场文化使安然在走向成功的同时也预掘了失败之墓。此次大众尾气排放造假事件同样是一种侥幸心理,每次侥幸过关,都会助推从众心理,迟早,会有一家公司因行为太过出格而“脱颖而出”。
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造假的动机可能有千条百条,但是造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业绩和利润。在这一点上,大品牌和小品牌其实都是一样的。而大企业敢于造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品牌往往在行业里处于垄断地位或是技术权威。它会利用这些来掩盖造假事实,变成行业潜规则也好,变成行业不能为外人道的秘密也好,最后达到更好地牟利、更好地创造利润这一目的。
汽车行业分析专家张志勇也表示,大众这样的大型企业连续多年造假都没被发现,说明此次“造假门”事件更应该反思的是监管机制,相关部门的监督与处罚就是保护整个社会有序竞争的最后保证。我们除了谴责企业的隐瞒不报,也需要对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反思,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与制度,才能更好地实施监督,并最终最大程度保护整个社会以及所有消费者的利益。孙文文 J192